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資源。大力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推動學校特色發展,已成為教育的發展趨勢。學校文化如何建設引領學校特色發展,近年來,廣州市南村鎮梅江小學(以下簡稱梅江小學)做出了積極探索。
以學校文化引領學校特色發展,首先要廣泛挖潛學校現有資源,確立和培育學校文化。梅江小學因“梅”而名,因而確立了“尚梅教育”。
“尚梅教育”核心理念是“尚梅自華”,意為崇尚梅花精神,辦學目標為“培尚梅文化,育自華學子”,校訓為“以梅勵志、篤學敏行”,校風為“自強不息、俏而報春”,教風為“博學善導、冰心潤育”,學風為“博納善思、根深華實”。
校園物質文化為校園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使得內涵外化、形象固化、意念物化、愿景活化。梅江小學以營造“尚梅學園”為抓手,將“以梅花品格育人”思維深蘊其中,卓有成效地推動尚梅教育落地、生根。“尚梅學園”巧設心思,科學布局,建造了尚梅廣場、報春大廳、詠梅小廣場、梅詩長廊、思梅園、蘊梅園、趣梅園、自華臺、博納亭、君子亭、潤育樓、篤學樓、敏行樓、紅梅路、暗香疏影(長廊)等建筑。“尚梅學園”充滿童趣,充滿梅品梅意教育魅力,成為師生的家園。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梅江小學以文化育人為抓手,推行文化德育。“尚梅教育”的德育核心是磨礪教育、生活教育,以“梅”化德是“尚梅自華”養成教育的策略。
開展特色主題教育活動。學校以特色教育活動推動學校文化落地,基于“發現兒童、發展兒童、勵亮人生”的教育原則,開展有品位、有趣味、有創新元素的教育活動,把德育融入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學校特色主題教育活動“尚梅三節”為重要載體,包含了“弘梅” 勵志節、“詠梅”書香藝術節、“齊梅樂行”科技節,是全體師生原創的綜合性、藝術性、實踐性的多元教育活動,使學生經歷體驗、感悟、錘煉、成長,勵亮師生的幸福人生。
“弘梅”勵志節由“尚梅育人 ·夢想啟航”開筆禮、“春之聲 ·我的夢”徒步行、“感恩(學校) · 邁向未來”畢業典禮、陽光體育節等系列活動組成。“詠梅”書香藝術節在梅花盛開的季節舉行,經典吟誦、文藝會演等活動引領學生用書香、藝術滋養生命。“齊梅樂行”科技節有走進科普世界、奇思妙想“我有Idea”、巧思妙手樂行、樂動展我精彩等一系列科技實踐活動。
開展生活教育專題活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尚梅教育分不同年級確立生活教育主題,低年級為“有自己的夢想,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年級為“確立自己的夢想,學會擔當、在學習生活中能夠迎難而上”;高年級為“挑起生活的責任,自我磨礪,自信自強。”
“自華學子”榜樣教育。評選德育之星是文化育人的行之有效的途徑。樹立榜樣,發揮榜樣教育功能,從而激勵和帶動更多同學成為榜樣。尚梅教育基于這種理念,按目標開展“自華學子”評選活動,包括友善自華學子、書香自華學子、樂行自華學子、陽光自華學子等。“自華學子”可以重復當選,更著重評選不同方面表現優秀的同學。“自華學子”不斷涌現,成為學校的一道亮麗風景。
在學校文化建設引領學校特色發展的實踐中,教師是學校文化落地的保障。為此,學校實施了四大工程:確立教育信仰,鑄煉師德;博學修煉,成為一個學思結合文化人;歷練教師的實踐智慧,歷練文化育人、課堂改革和“特色課程”的基本功,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和心育技能;開設展示交流平臺。
通過外引內培,同伴互助,從理念到理論,從理論到實踐,從案例到反思,從問題到課題,從不敢到亮劍,“博學善導,冰心潤育”的團隊理念成就了一批名師,為校園文化落地提供保障。
課程融合和課程研發是學校文化和特色發展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支撐體系。學校尚梅教育課程研發和實施的策略是,根據 “國家課程校本化”和“校本課程特色化”的途徑推動課程建設,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
課程開發方略按照文化策略、互補策略和延伸策略進行。學校分別開發了“尚梅文化課程”“生活教育課程”“科技教育課程”。“尚梅文化課程”包括梅品勵人課程、地方歷史名賢導行課程、地方家訓課程。“生活教育課程”包括責任教育、誠信教育、生活操作和磨礪教育課程。“科技教育課程”包括科技小制作課程、航空模型(車模、海模)課程、美工創新課程和生活變變變課程。
學校實行“國家課程校本化”,開設足球特色課程和音樂特色課程,讓生生會踢足球,讓歌聲充滿童年,讓歌聲充滿校園。
學校開設校本科技特色課程,把科技教育作為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特色課程。注重課內課外互相補充,普及及特長發展并舉;依托地區的教育資源,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共建青少年科普基地;依托區域內青少年科普基地(設在學校內),豐富及擴展科技教育活動。學校以航空模型教學為抓手,編寫《航空模型》校本課程,從制作紙飛機入手,到投擲紙飛機,放飛飛機模型,遙控飛機,體現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的課程理念,促進學生大腦發育,培養學生動作協調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
學校開設校本實踐特色課程。尚梅教育開設有生活維修活動課和美食DIY活動課。利用和開發本土資源,開設了“某地記憶”研學旅行實踐活動課,翻轉學習方式,突出“生活”和“實踐”的體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