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鋒
【摘 要】從嗩吶的發音原理看,演奏者控制自己的氣息,通過氣息對哨片的震顫作用發出聲音,并利用胸腹式呼吸、循環呼吸法、口型、舌頭的技巧應用,在樂譜知識的指導下,演奏出美妙的旋律。本文從氣息的發音控制、哨片的發音控制以及吐音的演奏技巧入手,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研究,以便給音樂愛好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嗩吶;發音控制;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071-02
自唐代開始,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華夏,在歷代演奏者的不斷實踐與摸索過程中,它已經成為了我國最為廣泛、常見的樂器之一,深受全國各族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嗩吶又稱“喇叭”或“響器”,嗩吶的演奏技巧豐富、聲音嘹亮豪放,并兼具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的特點。對于大多數嗩吶愛好者來說,如何更好地演奏好嗩吶、吹奏出美妙的樂曲,還需要繼續摸索與探求。
一、演奏氣息的發音控制
從氣息控制的原理上看,主要是通過不間斷地吸氣、呼氣,根據音樂的要求控制吸氣或呼氣的時間長短來控制發音,即氣息的發音控制主要通過呼吸來控制。從演奏者的呼吸方法來看,主要有三種常規的呼吸方法和一種比較高級的呼吸方法,分別是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聯合呼吸法以及循環呼吸法。這四種呼吸方法各有自己的特色、也有各自的缺點,嗩吶演奏過程中,不應該局限于某一種呼吸方法,應當注重至少前三種或者上述四種呼吸方法的綜合使用,才能更好地通過氣息控制好嗩吶的發音。第一,胸式呼吸法。胸式呼吸法是最自然、最常見的呼吸方法,是人正常狀態下的呼吸方式,包括均勻的吸氣、呼氣兩個部分。這種呼吸方法的特色在于慢慢吸入大量的空氣,能夠保證比較充足的氣息來源,更有利于呼氣時氣息的快慢急緩控制,是最容易、自然的呼吸方法,適用于初學嗩吶者,但是如果在持續吹奏嗩吶中長時間使用該方法,會造成演奏者疲勞、失去對氣息的控制等問題。第二,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并不是真正地把空氣吸入到腹部,而是吸氣時有意識地將吸氣支點下移到腹部,簡單地說就是在吸氣時控制氣息“下沉”到腹部,感受到腹部在呼吸間持續保持擴張狀態即可。這種呼吸方法的優點在于能夠保持演奏者迅速吸氣和強而有力的呼氣,利于長時間演奏。其缺點是吸入的空氣量始終不足,不利于呼氣時氣息的快慢急緩控制。第三,胸腹聯合式呼吸方法。簡單地說,胸腹聯合式呼吸法就是在應用胸式呼吸法吸入大部分空氣的基礎上,再應用腹式呼吸法繼續吸氣,使吸氣支點下移到腹部,呼氣時根據樂曲的要求、通過胸腹部結合的方式控制氣息,并不要求始終保持腹部的擴張狀態。其優點在于空氣儲量大、呼氣時間長、不易疲勞,有利于呼氣過程中對氣息的快慢急緩控制。雖然胸腹聯合式呼吸方法被視為最理想的呼吸方法,但是對嗩吶演奏中可能出現的持續不斷的吐音或其他需要急速吹奏產生力度變化的樂曲而言,卻并不適合此種呼吸方法。第四,循環呼吸法。循環呼吸法是一種具有較高技巧的呼吸方法,即氣息不斷地連續吹奏,在吸氣的同時利用口腔中擠壓的空氣保持吹奏不停頓。[1]循環呼吸法能夠保證樂曲演奏的連貫流暢,于氣息控制而言是最合理的呼吸方法。但是應用循環呼吸法的基礎是胸腹部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擴張,對演奏者的要求較高、需要長時間練習,且易對身體產生潛在危害。
綜上所述,嗩吶演奏中的氣息控制應當主要以上述呼吸法中的前三種的綜合運用來實現,即胸式、腹式、胸腹式聯合三種呼吸方法的交替運用,以適應樂曲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種發音要求。另外,運用第四種呼吸法來實現嗩吶演奏對氣息的控制是更高的吹奏追求。
二、嗩吶哨片的發音控制
從嗩吶的發音原理上看,氣息的變化帶動哨片的規律性振動,進而演奏出美妙的旋律。具有多年嗩吶演奏經驗的研究者指出,“嗩吶哨片振動的靈敏度、發音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長短以及音量的大小、音質的優劣、音色的變化和對嗩吶的音準、演奏技巧等等,都與哨片的材料、形狀、大小、長短、寬窄、軟硬度等密切相關。”[2]從哨片的類型來看,主要包括傳統嗩吶中的扇面型哨片、口袋型哨片、定調哨片、初加工哨片四種類型。從哨片類型與發音特點的關系來看,扇面型哨片的發音特色是嘹亮、粗獷、剛勁有力,其不足之處是發音欠佳,不利于高音區的快速分奏和細膩的音量變化;口袋型哨片的發音特色是音色穩定、剛柔并蓄,便于演奏者控制對哨片施加的力度強弱,有利于演奏技巧的發揮;定調哨片的發音特色是音色適中、適應性強,制作工藝較好、不需維修,適用于嗩吶初學者吹奏,其不足之處在于哨片易開裂或疲軟,高音上不去、音色漂浮的情況較常見;初加工哨片的發音特色是靈敏度高、穩定性強,音質純正、應變性好,其缺點在于需要有一定的吹奏經驗才可發揮這類哨片的優勢。
三、演奏口型的發音控制
從對哨片的控制位置來看,初學者應當將上唇靠近哨片根部,并保持在哨片總長度的四分之一處,下唇保持在哨片總長度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處,[3]一般情況下,這個位置是保證音色集中、純凈、適中的前提。從吹奏時演奏者的唇肌要求來看,應當始終保持唇肌的放松,口唇兩側同時向嘴內側用力,感受到嘴唇“向里收”即可。初學者嘗試吹奏嗩吶時,常常因為較長時間的練習使雙唇有酸累的感覺,應當注意適當休息的同時堅持練習,直到吹奏練習時不再感到疲累。
四、嗩吶演奏的吐音技巧
從樂譜知識的角度看,大部分非連線的音符均需要運用吐音技巧來吹奏,因此吐音技巧是嗩吶吹奏者應當熟練掌握的基本功之一。一般來說,吐音包括單吐、雙吐、三吐,其中雙吐包括正雙吐、反雙吐、雙旋律雙吐三種演奏方式,三吐包括正三吐、反三吐兩種演奏方式。上述吐音技巧的基礎是舌點音和喉舌音的練習,也就是說,演奏者首先要掌握舌點音與喉舌音的基礎技能,才能進一步運用雙吐、三吐等吐音技巧。單吐的俗稱是“舌點音”,即舌尖點哨片口,通過舌尖點哨片口的輕、重、快、慢來控制進入哨片的氣息,操作過程類似發出“吐”字音時舌頭的運動方式;喉舌音是指當氣息進入哨片口時,保持口型不變,利用小舌的運動對氣息進行控制,操作過程類似發出“苦”字音時小舌的運動方式。雙吐或三吐的操作方式是舌點音與喉舌音的交替運用,在二者的有機結合中吹奏出雙吐或三吐的技巧。比如正雙吐的操作順序是舌點音在前、喉舌音在后,即以“吐苦”的字音順序進行舌與小舌的先后運動,以產生對氣息的規律性影響;反雙吐的操作順序是喉舌音在前、舌點音在后,以“苦吐”的字音順序進行小舌與舌的先后運動;正三吐的操作順序是舌點音、舌點音、喉舌音,以“吐吐苦”的字音順序進行舌與小舌的先后運動;反三吐的操作順序是喉舌音、喉舌音、舌點音,以“苦苦吐”的字音順序進行小舌與舌的先后運動。雙吐與三吐的吐音技巧適用于不同的樂曲節奏,其發聲特色是:雙吐的發音速度比單吐快一倍,音色傾向于活潑、歡快、熱情、奔放;三吐傾向于歡快、跳躍,適用于樂曲的高潮部分,且有利于提高音準,有利于提高嗩吶演奏的準確度。另外,雙旋律雙吐是馮永興先生提到的一種雙吐演奏技巧,它的特點在于“速度甚快、干凈利落、跳躍感強、猶如密切配合的兩只嗩吶在同時演奏,效果奇特,具有清晰、爽快、跳躍的新鮮感,進一步豐富了嗩吶演奏的表現力”[4]。
總的來說,嗩吶在華夏發展的歷史悠久,它對演奏者氣息控制的技巧要求、對哨片材質形態的苛刻要求等等,都決定了嗩吶在樂曲演奏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樂曲交響化的今天,其地位和優勢更加凸顯,已經成為了民族管弦樂曲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李志祥.管樂演奏呼吸的幾種方法[J].北方音樂,2010(06).
[2]苑文章.嗩吶哨片的制作修理與調定音準[J].技術天地,2009.
[3]張向峰.嗩吶的發音與氣息的運用.東方藝術[J].2010.
[4]馮永興.嗩吶的吐音詳述[J].中國音樂,1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