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峰 徐姚
摘要:培養創新、應用型工程人才是當前多數民辦本科院校的目標之一,對于機械類專業學生而言,《機械設計》課程是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最重要的課程之一。本文針對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特點,綜合各方面因素,結合《機械設計》課程特點,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機械設計;教學改革;創新;民辦高校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這其中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前民辦本科高校的工科專業多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目標,這對學生靈活運用現代設計手段、設計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要求越來越高。
機械設計課程作為機械類及近機類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專業技術基礎課。同時也是大部分工科院校機械類專業學生的考研專業課。該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對普通條件下工作的、具有一般參數的通用機械零部件的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的掌握和運用。結合工程制圖、機械原理、工程力學等先修課程,進而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工程意識等。為學生從事機械行業相關工作、校內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民辦高校學生學習特點
1.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
民辦院校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初期成績并不突出,相較于公辦本科院校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對理論課程知識的學習缺乏自信,學習態度不夠主動,不善于主動對所學知識預習、復習、整理總結歸納。沒有知識的內化,能力的提高便無從談起。
2. 沒有針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亟待提高
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停留在“教師講授為主,自己學習為輔”的層面,更有甚者只是單純依賴于教師的講解,沒有自己獨立學習的過程,所學知識沒有充分消化、吸收為自己的知識。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
3. 對實驗課程重視程度不足
實踐教學也是機械設計課程的重要環節。對于機械設計課程而言,目前學院所開設的多為驗證性實驗。這些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對教材中所學到的知識有更深刻的認知,從而在后續的裝置設計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性和理論知識應用能力。然而,就當前校內學生的學習狀態而言,大多數學生對待實驗的態度多為應付了事,為了完成實驗報告取得學分而做實驗,理論和實驗沒有做到有機的結合。
二、相關改革創新措施探討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時代賦予的新要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以課堂教學為基石,結合民辦高校學生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個創新方法初步探討:
1.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會學習是大學生成才的關鍵,更是大學生成長的基石。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和學習主動性。在學習中碰到的任何困難要有用于克服的勇氣和毅力。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要逐漸引導學生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只有達到會學習,他們才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應用。
2. 合理進行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結合學生實際,做好教學準備
在教學內容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當前學生的學習基礎。避免采用‘滿堂灌、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有興趣加入到課堂的教學中來。在課程內容設計時,采用知識點碎片化的方法,把整節內容,變為一個一個小的知識點,每個知識點的講授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每講完一個小的知識點后,便要給學生提出一個探索性、開放性的問題進行討論,并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更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吸收。在學生對每一個獨立碎片化的知識點掌握后,教師要進行碎片化知識點的串聯,促進學生對新知識體系的構建,使學生學會如何把所學知識有機結合運用。
2)多種教學手段并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機械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除了傳統的板書講授,必須要充分發揮多媒體進等行輔助教學。尤其對于晦澀難懂的機構分析,加入動畫使靜止的機械結構變得形象生動,簡單易懂,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機械動態結構,獲得感性認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3)有效利用資源,加強師生間課內外互動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多數情況下,學生對于課程學習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只能通過自己查閱相關資料或者在和課程教師約定的答疑時間尋求問題的解答,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可以有效利用當前的網絡資源,隨時為學生解答課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保證了教師和學生的課余時間靈活性的同時,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3. 注重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是機械設計課程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包括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兩部分。基于機械設計課程的學科特點,目前本課程的開出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可以讓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典型的機械結構有更具體化的認識。但是單純的驗證性實驗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稍顯薄弱。這就需要對實驗教學環節進行適當的調整,例如可以適當加入創新性、綜合性實驗的開出。充分調動學生的課程參與狀態,鍛煉學生的設計、動手操作能力。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理論課程學習完成之后進行的重要實踐訓練,是對學生理論學習內容的運用的考核,也為學生后續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順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習獨立完成課程設計的主動性,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參考資料,如何有效利用教材和機械設計手冊。為了保證每一位同學的課程參與,在設計題目時,要避免題目單一和已知參數相同,學生出現設計內容、結果出現雷同。教師可以在課程設計題目分配時為每個學生設置不同的參數,要求學生用計算機繪圖取代傳統手工畫圖。這樣既增加了課程設計的難度,又強化訓練了學生的計算機繪圖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結論
機械設計課程是一門實踐性、理論性均比較強的一門課程,對民辦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我們從教學體系建設入手,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不斷創新,以求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科研素養、創新精神與科研實踐能力,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不斷培養高質量后備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飛舟,郭便.地方本科高校《機械設計》教學改革與研究[J].科技視界,2018(18)
[2]趙勇,張桓愷.民辦高等院校本科生學習能力的層次分析[J].職業教育,2013(3)
[3]曾小軍,劉娟.大學生學習能力現狀及培育途徑探析[J].民辦教育研究,2008(4)
作者簡介:姜峰(1986—),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基金項目:2018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機械制造工藝學集中訓練的改革與創新》(項目編號:SJGY2018033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