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桂華
摘要:語文教學離不開質疑。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切入點。它伴隨著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但在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往往用于課程內容的知識組織并安排得井井有條,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詳盡,是一種完全說教、灌輸,完全解釋的教學模式,學生的思維是比較規(guī)范的,不好的甚至不敢問問題,這無疑壓抑學生的問題意識,禁錮停滯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抑制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能力,成為一個無法擺脫的瓶頸。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提問精神,適應當下的社會發(fā)展,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如何把握不同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現(xiàn)在,我通過自己在這方面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索與大家交流一下。
關鍵詞:小學語文;訓練質疑;能力提升
質疑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當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時,他們積極讀書思考、努力探究問題之際。因此,訓練學生質疑、釋疑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訓練時,可采取定向的形式使學生圍繞一個中心,有一定的目的,循著一定的線索進行。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是這樣做的。
一、從課題入手,訓練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
課題,有的概括了全文內容,有的點明了文章中心,有的明示了文章思路,學生一旦能審題生疑,便可使閱讀產生明確的目標,使學生為實現(xiàn)目標而積極參與學習。
1、名詞性課題。若是動物,可從它的外形、特點及生活習性二方面質疑;若是物件,可從它的形狀、結構及用途等方面質疑;若是地名,可從它的環(huán)境、在哪兒等方面質疑;若是人名,可從他的職業(yè),外表、品質等方面質疑。
2、動賓式課題。如《稱象》、《放風箏》,可依循記敘文六要疑:誰在何時何地做此事?為何要做?經過怎樣?結果如勿合
3偏正式課題。可抓住修辭部分質疑。如《鏡泊湖奇觀》,可問:①“奇觀”是什么意思?②為什么鏡泊湖有奇觀?⑨把“奇觀刪去,直接用“鏡泊湖”做課題怎樣?
4、聯(lián)合式課題。《蛇和莊稼》可先理清事物,再抓住聯(lián)系提出。①“蛇”和“莊稼”各有什么特點?②為為什么把它們連在一起課題?
以上通過學生對課題產生興趣,產生疑問,帶著這些疑問去理文,很快地,學習的重點就得到了解決,使學習、吸收知識走上了捷徑。
二、品味詞句,訓練學生抓住問題
詞句是構建一篇文章的最基本單位。有些詞句在文中起著牽發(fā)動全身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品味這些詞句,訓練學生抓住問題。
1、換比法。《琥珀》一課有這樣一句:“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這句話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地描繪出兩只小蟲被松脂包住的情形,將作者同情、惋惜等復雜的情感流露出來。為品味作者的情感,可采用換比法: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松脂包住了兩只小蟲”,而要采用擬人的手法來寫呢?帶疑閱讀,在比較中便可自然領悟到其內涵。
2、刪比法。《翠鳥》第3自然段,在描繪出翠鳥捕魚動作迅速后,又寫道:“只有那葦桿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可啟發(fā)學生刪比質疑:既然上文已經把翠鳥的動作敏捷寫出來了,為什么要寫這句話?刪掉它可以嗎?通過品讀,便可體會到作者匠心所在。再如《稱象》在介紹曹操的兒子曹沖才七歲。引導學生讀中質疑:把才”字刪去效果怎樣?通過分析,學生們理解到,一個“才”字,強了曹沖“年紀小”,突出地贊揚了他人小才大、善動腦筋、巧解問題的好品質。這恰到好處,從曹沖解疑得到了啟迪,從小培養(yǎng)質疑的好習慣。這樣教學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三、抓住內容,訓練學生解決問題
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大都是古今中外膾炙人口的名篇。若抓住文章精心布局,含蘊深意之處質疑,對課文的感情就會更深。
1、揭示矛盾。《十里長街送總理》中有一句這樣的話:“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柱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焦急和耐心豈不矛盾?細細品味,“焦急”是寫盼望靈車的心情,渴望靈車快來,再看一眼敬愛的周總理的迫切心情;“耐心”則是表現(xiàn)等靈車的心情,不管天氣多么寒冷,不管還要等多久,都要一直等下去。這一矛盾心理,集中表現(xiàn)出入民群眾對周總理的敬仰、愛戴、懷念之情。
2、聯(lián)系生活。如《做風車的故事》一課,牛頓因為講不出風車會轉的道理,而受到嘲諷,風車也落地摔地壞了。這時,“他撿起摔壞的風車,心里難受極了,但是沒有流一滴淚。”按照學生們的生活經驗,“難受極了”肯定會流淚的,可牛頓為什么“沒有流一滴眼淚”?學生們一定會因此而生疑。“難受”而不流淚,正說明牛頓從此事中已受到深刻的教育,暗下決心,發(fā)憤學習。這樣寫,可以充分表現(xiàn)牛頓此時自責慚愧而又不氣餒的復雜內心活動。
3、體察變化。《大海的歌》有這樣一句:“那是咱們自己的鉆探船。”此句在課文中出現(xiàn)兩次。第一次句末是句號,第二次句末是感嘆號。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提出問題:同樣一句話,為什么標點不一樣?使他們通過分析理解到,一個嘆號,深深地表達作者為祖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那種自豪之情。
4、品味修辭。或為抒發(fā)感情,或為增加文采,文章常常運用修辭手法。在教學當中,我啟發(fā)學生反復理解這些修辭,以獲得對課文的更深理解。《難忘的一課》一文中,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將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一句重復三次。通過學生品味,體會到作者一次比一次更強烈的思想感情變化,使學生深刻理解作者和臺灣同胞熱愛祖國,憎恨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感情。由于我注重得法地在語文課中訓練學生質疑,學生對語文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得輕松,我教得自然,教學效果倍增。
總之,訓練學生質疑問難,將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能迅速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使學生的聽、說、讀、思、寫能力提高了,這樣也會對語文學科產生深厚的興趣。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隨著時代的變化,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質疑精神、質疑能力,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關鍵。但愿“訓練學生質疑教學”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并在教學中切實有效地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