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體驗式教學借助其自身的教學優勢,能全面改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本文主要從創設情境,引入教學體驗;解析重點語言,強化學生情感體驗;對話討論,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和合作探究,實現學生的生活體驗四個部分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應用
體驗式學習,主張在引導學生親自參與教學過程,在親自體驗教學分析的過程中,感悟高中語文的豐富情感,進而實現自我綜合能力的提高。在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應用中,教師的引導和活動設計具有關鍵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切實提高自身的綜合教學能力。
一、 創設情境,引入體驗
在體驗式學習中,教師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體驗狀態。在實際教學中,常見的情境創設主要通過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組織學生之間的互動小活動或者教師自己的情感朗讀。教師要結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選擇最佳的情境創設方法。
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設備進行情境創設。在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借助飯后散步看到的月色、荷花進行寫景抒情,是先生抒情散文中的代表作。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具有很好的景色再現功能,能夠創造出非常逼真的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進而幫助學生在真切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同時,體會作者用“瀉”“浮”“洗”“籠”描述的迷人月色,體驗作者在荷塘散步的惆悵,進而為接下來的教學任務做好引入工作。
而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中,由于教材中人物性格鮮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引導學生在角色的扮演過程中,體會林黛玉的多疑、憂郁,王熙鳳的潑辣、能干及賈母的寬厚、仁愛。
此外,在《沁園春.長沙》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音樂背景,反復朗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創造一個充滿斗志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碧”“爭”“擊”“翔”這四個字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領會毛主席的雄心壯志和博大情懷。
二、 解析言語,強化情感體驗
中國的語言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教材中關鍵語句的解析,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字背后所蘊含的強烈情感,進而強化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體驗。
以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教學為例,這首詩歌具有非常豐富的意象,不僅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還具有強烈的語言美。在詩歌中,徐志摩借助自己豐富的語言功底,用語言表述了一個非常優美的、傷感的“康橋尋夢之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重點詞語的解析,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強化學生的教學體驗。例如,在“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句教學中,教師可以著重對“揉碎”和“沉淀”進行解析,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筆下潭水的美麗和朦朧,體會作者對康橋的留戀和喜愛。此外,在“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中,教師可以對“笙簫”進行補充解釋,通過引導學生對“笙簫”的理解,體會作者“不能放歌”“悄悄”離去的不舍,進而有利于學生深入教學活動,強化對“輕輕的我走了”的理解,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中國的語文寫作中,非常注重文章中“點睛之筆”的運用,教師就可以充分借助這部分語言的巨大生命力和情感召喚力,深入解析,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進而強化學生的教學體驗。
三、 對話討論,豐富教學體驗
語文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交流、相互提高的過程。因此,在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討論,通過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進而豐富學生的教學體驗。
以《赤壁賦》教學為例,這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于黃州后所作,清楚地闡述了詩人在黃州生活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教師就可以以詩人情感的轉折點為基礎進行對話設置,引導在師生對話中體會詩人的心路歷程,進而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例如,教師可以設問,1. 作者在第二段開頭說“于是飲酒樂甚”,請問作者因何而“樂”?2. 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樂,為何在第三段詩中突然變得“愀然”,作者為何“愀然”?3. 在第三段末尾作者又發出“托遺響于悲風”的感嘆,這是為何?4. 作者是如何通過勸慰客人實現情感的釋放的?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建立問題主題,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對話、談論,引導他們在相互對話中,豐富體驗。
以《雨巷》教學為例。這首詩全篇都在描述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具有很好的意境。教師就可以一“丁香姑娘”為探索主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例如,1. 《雨巷》是一首意思表達委婉的詩。不同的人對詩中的“丁香姑娘”有不同的理解,你怎么認為呢?2. 詩中的悠長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意象,都具有濃濃的“憂傷”,詩人為何憂傷?3. 詩歌的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基本一致,這樣的寫作手法有何好處?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對話、討論,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詩歌內涵,提高自身的學習質量。
四、 合作探究,實現生活體驗
在我看來,語文的教學不僅局限于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掌握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加以運用,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
以教學中表達交流教學中的《心音共鳴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自己身邊的事、人進行細心觀察,感悟生活的美好。抓住細節,進行情感表達是高中生語文作文寫作的一大弱勢,教師就可以用朱自清的《父親》中描寫父親的背影的一段為引子,引導學生留意自己的父親,進而在細心觀察中,感悟父愛的偉大,進而加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體驗。同時借助小組合作的力量,優化學生的情感表達方式、作文寫作思路
總之,體驗式教學具有很深、很廣的內涵。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善于發現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體驗點,認真學習體驗式教學的相關知識,豐富學生學習體驗,提高學習質量。
作者簡介:
趙麗花,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