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德育困境研究入手,指出德育工程是艱巨、復雜的,應在課堂上潛移默化開展德育工作。文章側重研究探究如何在思想品德課堂滲透德育理念。
關鍵詞:德育;思想品德課堂;言傳身教
有一名老人倒地,有多名路人及車輛避讓,然而湖北理工學院兩名學生救起了老人。這兩名學生的做法贏得了路過百姓的點贊,正能量在兩名學生的義舉中得到傳播。近年來,“扶不扶”倒地老人成為了公眾話題,每隔一階段時間就會伴隨事件出現。見義勇為、救死扶傷乃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假若“摔倒者無人理會”成為一種眾人都無可奈何的選擇,那是極為可怕的!
道德病了,病根在于教育。
道德的教育,這個任務自然是落在思想品德課堂上,思想品德課堂具有針對性、專業性,而且德育也是思想品德課堂的最終目標。然而思想品德課堂效果的優劣也影響了德育的效果。
思想品德新課標提出,思想品德課堂是一門以初中學習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習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綜合性課程。德育目標如此完美,然而德育效果卻不理想,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判斷是非善惡,他們只記住了道德規范,沒能形成道德品質,在生活中他們遇到道德困惑時,仍然沒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我國現代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來,建筑起“人格長城”來。德育猶如修葺長城,是偉大的工程,是艱巨的、復雜的,無法簡約速成。德育工作好比種樹,德是根,需要滋養,才有道德之花絢麗綻放。
所以,思想品德課堂的德育也不能奢望速成,不是轟轟烈烈,是浸潤心田,是培養孩子心靈的工程。這一偉大工程如何貫穿于課堂全過程?作為一線思想品德老師,想說:言傳身教,德潤心田。
一、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
《莊子·天道》中有語:“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其大意是對教師而言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培養下一代的重任落在教師身上,教師的言行會影響學生的理想、興趣、情感、意志還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等。正如古詩中寫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師的言行會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正是意識到這一點,不管平時和學生交流還是上課,我都特別注意規范自己的言行,在學生面前展示積極正面的老師。譬如在講《親情之愛》這一課時,我把之前我父親寫給上學的我的家書用PPT展示出來,時隔多年,每次看這些家書我都會感動不已,父親對我的鼓勵、對我的愛也讓學生深受感染。今天的我也已經身為人母,更能體會到父母對子女那份深沉的愛,課堂上我制作精美相冊跟學生分享女兒成長的故事,無需修飾,因為對孩子的愛可以本色出演,在這樣的氛圍中讓學生感受到濃濃的親情之愛,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之情,也種下“孝”的種子,養成愛父母、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的意識。
二、 營造正能量氛圍,用積極向上的力量感染學生
“正能量”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當下,我們為所有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貼上“正能量”標簽。正能量的傳遞,自然而然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所以課堂上,我扮演著正能量傳播者的角色。譬如在講解《少年有夢》這一框題時,當有同學講到他的夢想是當一名宇航員時,我結合課本知識中“少年的夢想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與中國夢密不可分。”分享中國航天夢,講述中國人為探索宇宙奧秘、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不懈努力,從“兩彈一星”到神舟飛船,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飛天,從無人飛行到太空行走……這一切見證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騰飛,中國航天夢的一步步實現,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最后鼓舞同樣有著“航天夢”的同學們,太空探索永無止境,逐夢征程任重道遠,有夢少年向著實現中國夢、強國夢、航天夢偉大目標闊步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 發揮榜樣的力量,
“好榜樣就像把許多人召集到教堂去的鐘聲一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用鮮活的榜樣教育人,猶如化雨的春風,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所以,課堂上的德育樹立榜樣,借用榜樣的力量,能釋放出無形的感染力,引導學生見賢思齊、向善向上。首先,我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榜樣,發現身邊的感動,譬如我們在講“中國人的家”時,有同學介紹家庭時講到自己和爸爸媽媽一起照顧臥病在床多年的爺爺,同學們為這位同學的孝心點贊時,我就把他作為“班級最美孝心少年”,這樣一個鮮活的孝心少年的榜樣就樹立起來了,這樣的榜樣看得見、摸得著,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學生。除了身邊的榜樣,時代楷模也是學生學習的先進榜樣。譬如在課堂上我跟學生講述黃大年的先進事跡,黃大年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他放棄在英國的優厚待遇,懷著一腔愛國熱情回國。他把事業、奉獻、祖國看到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他的一生都在自己崗位上為國家事業奮斗至生命最后一息。以黃大年為榜樣,學習他心中有國家,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黃大年的先進事跡給我們的學生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愛國的種子在我們同學心中悄悄生根發芽。
四、 創新德育形式,創設課堂活動
德育如果以課堂說教為主,采用灌輸式教育,效果就不理想,學生只記住道德規范,沒有上升到品德修養,更不利于培養學生高尚品格。為此課堂需要創新德育模式,注入時代特色,創設情境,引入“生活之水”,在課堂上再現生活情境,在模擬生活情境中體驗,在感悟中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德育效果理想。比如在講授“在品味情感中成長時”,特別是其中的挫敗感更是會給初中生帶來不愉快的負面感受,為了讓學生學會承受負面感受,將負面情感轉化為成長的助力,課堂上的角色扮演分三組同學,每一組都有一位同學扮演因某事受挫,另一位同學扮演關心幫助他的好友,扮演受挫的同學非常投入,似乎是本色出演,把他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敗和同學分享,同學們頻頻點頭表示感同身受,扮演關心開導角色的同學則首先認真傾聽同學吐露心聲,了解情況后友善地表示同情、關心,并適時轉移話題,兩人最后相談甚歡,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這一節課,在活動的開展中,引導受挫的同學應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與他人交流中傳遞美好情感,而好友的關心幫助也體現了友善、美好的友誼的力量,傳遞了情感正能量。這樣的課堂德育效果猶如水到渠成,無需再教條化德育準則,美好的情感已深深烙在學生心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修身立德乃教育之根本,德育是澆灌人心的工程,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德育良方。
作者簡介:
吳珊華,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