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基本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技能。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教育者
當前,我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蘊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充分開發和解放出來。作為自然科學的奠基石——物理學來講,更應把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創新能力擺到首要位置。而課堂教學作為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最前沿陣地,更應責無旁貸地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到首要位置。為此,我們應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 認識培養創新能力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一味地追求升學率,追求學生考試得高分,而忽視對學生能力培養的現象。即使搞一些創新活動,也只是疲于應付,草草了事。其實,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認識。我們應該看到,創新活動的開展,對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好物理的信心,培養創造精神,提高動手能力,對豐富物理課外活動,改進物理教學方法,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很多事實說明,一些物理學習成績并不理想的學生,往往在小制作、小發明方面表現出較高的熱情和特殊的才能。了解世界發明史的人都知道,大發明家愛迪生在校讀書時,考試成績很差,被教師斥責為“低能兒”。這個事例對我們的啟迪是極深刻的。我們多次開展的創新實踐活動也證明,小論文尤其是小制作、小發明作品質量最好的并不一定是學習成績最優秀的。而一些平時成績平平的學生,往往因參賽作品得到別人的認可,而獲得少有的成功體驗,由此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最終獲得學習成績的顯著進步。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實踐告訴我們:興趣能改變人生,創造人生。作為青少年人生成長道路上的教師,理應面向全體學生,防止和克服忽視大多數,甚至歧視后進生的“應試”傾向,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到創新活動之中,使他們在參與過程中,手腦并用,獲得探索和成功的體驗,建立起對物理的濃厚興趣,以至對他們將來的人生道路產生積極影響。這也許是開展創新活動更為深遠的意義所在。
二、 將創新精神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去
我們應該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絕不可能僅僅通過幾次“小發明、小創作”活動就能使學生的創造力大大提高。我們應該將學生的創新能力看作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應與平時的教學有機結合。首先,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能滿足于學生“知其然”,而要引導學生“知其所以然”。對于一些探索性的定理、規律、實驗等,應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可稍作點撥,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求索精神。在物理課本中有很多實驗,實驗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獲取感性認識或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因此,課本中每個學生實驗的原理及操作步驟都寫得十分清楚,學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實驗操作即可,一般不會出現什么問題。這無疑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有些實驗我們必須加以改進。如在測固體密度實驗中,我就要求學生不照搬課本步驟,先按自己的方法做一遍。結果,有的學生先測質量再測體積,有的學生先測體積再測質量。教師對兩種方法加以總結,學生自然就會提出問題:哪一種方法正確呢?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先測體積再測質量,固體上就會沾上水,顯然測出的質量就不準確了。這樣,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以后的實驗中就不會出現順序顛倒的錯誤了。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入挖掘其內涵。現行物理教材貼近學生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并有大量生動有趣、簡單易行的小知識、小插圖、小故事、小制作等等,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且都與所學知識緊密聯系。教師切不可等閑視之,輕易放過,應有組織、有目的的引導學生應用,這對培養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大有好處的。最后,教師要積極地引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對于一些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理論,要引導他們變為現實,以逐步地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
三、 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對于學生的創新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放在“小、實、新”上。“小”,即選項不宜太大,因為學生限于自己的知識水平、制作經費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可能有大的發明創造。因此,應引導學生由小入手,由小到大。“實”,即涉及的內容應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并經過自己的努力予以達到,對于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自己做不到便灰心喪氣,從此不再有創新活動是不行的。“新”,即作品要有新意,要體現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在制作或創作過程中可以參考某些資料,但不能搞“拿來主義”,照搬照抄他人成果。教師在指導學生活動時,應切記以點撥為主,切不可一切包辦、代辦,否則,不但不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還可能將學生僅有的一點靈感也泯滅了,豈不是適得其反。
四、 優化創新環境,鼓勵學生創新
創設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是搞好創新活動的前提。而良好創新環境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如學校或班級可舉辦諸如“我愛發明”等以創新為主題的班會或演講,教師可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舉辦“科學小論文答辯、實驗改進大家談、小制作展示會”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活動的場所和展示創新才能的機會。在開發創新潛能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點滴進步,一定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對于比較好的有價值的成果,班級或學校予以表彰獎勵,并及時地推薦到上級有關部門刊登或展覽,使學生體會到一種成功的自豪感,激勵他們的奮發精神和創作靈感。
未來的時代是充滿合作與競爭的時代,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無論實施何種教育方式,都應時刻牢記“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能力”這一最基本的原則。當然,我們可以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且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斟酌和完善,最終,達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社會建設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淑艷,趙有春.學會寫童話[J].中華少年,2015(28).
[2] 汪曉東.關注細節,打造活力課堂[J].教育,2015(43).
作者簡介:常同起,山東省濱州市,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西董街道辦事處鶴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