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英明
摘 要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參與課堂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這是我們教育教學工作者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激趣、導學、樂學,在學習中成長,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這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 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模式;生活化教學;情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241-01
一、問題的提出——“思想品德課教學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一)“所講非所想,所教非所需”——內容教條。不少中學生把思想政治課當做“催眠曲”,其主要原因是我們平時過多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多進行教條化的宣講,使課堂教學內容教條化。教學內容就沒有新意,不能很好地緊跟時代腳步、反映時代特點和學生實際,從而使學生感到空洞、枯燥,不能打動學生、吸引學生,使思想政治課教學出現“所講非所想,所教非所需”的尷尬局面。
(二)單純的知識傳授——目標狹隘。教學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而不單單是傳授知識。人的全面發展是衡量教育所培養人才質量規格的重要標志。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但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在知識的傳授,習慣于“注入式”的教學,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器,忽視學生自主性思維和道德人格的內化,忽視學生的情感、意志,從而導致學生精力不集中,出現學生“厭學”、教師“難教”局面,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刻板、僵化的教學模式——結構程式化。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課堂教學大多是一種刻板、僵化、統一的模式,即把課堂教學程式化了。其實,課堂是動的,不是靜的;是活的,不是死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不能沒有民主、沒有人性、沒有個性,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既不能用“唯一”代替“多樣”,也不能用“刻板”代替“靈活”。課堂教學應當在一種自由、平等、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進行。
(四)惟班級課堂授課——組織形式單一。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從課堂到課堂,從書本到教師,從教師到學生,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忽視了校內第二課堂和校外第二課堂的教學形式的運用,把班級課堂授課當做惟一的教學組織形式,把教師當作唯一的教學主體。
二、教育教學策略——“理想化的目標:樂學、會學、終生學”
(一)轉變觀念——“生活化的教學”。“將生活引入課堂”、變“知識為本”為“以人為本”。“馬和牛賽跑,牛肯定輸,但這不能夠證明牛的無能,而是安排這種比賽的人的無能。”人民大學附中副校長王金戰,在開封舉行的中國卓越校長(局長)峰會上王金戰說,“而教育者們只看到馬的速度,卻沒有看到牛的力量。”思想道德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其教育的實質是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其教育的宗旨應是不要求孩子死記硬背道德準則去改正錯誤,而是創造各種機會,使孩子們能夠從心靈深處,從日常學習、游戲和社會生活實踐中去體驗、領悟。最后,在感染中,塑造和改變青少年學生的品德。
變“知識課堂”為“生命課堂”、“生活課堂”。教學要面向學生生活實際,通過生活進行教學,運用生活進行教學,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的鮮活經驗,這是學生認知的源泉,教學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應該是實際生活中的場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這就是學習,同時也是生活。
(二)情境教學——“將生活引入課堂”。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我們深深感到: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
(三)社會實踐——“將課堂引入生活”。“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精確。新課程標準提倡體驗、探究、參與、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學生要認識了解社會常識,書本學習是基礎,社會實踐是保正社會實線是培養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的要途徑,也是引導學生走向現實生話的一橋梁。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實效能讓學生以自己的眼光去思考、分析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去關注社會去主動地學習,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綜合評價——“民主生活促我成長”。課堂教學評價一般都是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等常用的方法的,用好這些“常法”是實現價值的基礎。在評價中要注意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我嘗試用下面的方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1)分層評價。我們要確立適宜的目標,讓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真正體現“人人都能學好”和“不同的人學不同的”大眾教學理念。目標的確立因人而異,讓優生有“勁頭”,中等生有“想頭”,后進生有“奔頭”。(2)延退評價。當學困生回答錯誤或一時找不到思考方法時,對他們的回答采取征時評價、用簡短的激勵性語言加以評價,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是為了不教,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參與課堂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這是我們教育教學工作者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激趣、導學、樂學,在學習中成長,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這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開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