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毅斌
摘 要 小學數學蘊含著許多基本的數學方法,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順應學生的心理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適時打個“比方”,把數學知識化難為簡,讓枯燥的數學知識生動起來,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關鍵詞 數學課堂;教學方法;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C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243-01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運用趣味性的語言,把數學知識化難為簡,讓枯燥的數學知識生動起來,常用的方法里面就有“打比方”。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說過:“沒有這些思路(普遍化、特殊化和類比的通用的基本思想),特別是沒有類比,在初等或高等數學中也許就不會有發現。”
一、“比方”——激趣的源泉
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是學生獲職知識,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重要推動力,而學習興趣往往源于好奇心。數學是一門科學性、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在理解抽象概念時,教師若能適時打個“比方”,變抽象為直觀,學生就會隨著好奇心發展為認識興趣,從而在理解基礎上掌握知識。如教學“體積”這個概念時,學生對“物體所占空間大小”這句話是不容易理解的,這時,我就給學生打個比方:老師將帶同學們至南昌路去觀賞大型花燈展,當走在人來人往擁擠的人群中,心想要是把街道兩邊的樓房的第一層往上移到第二層夕騰出空間,人群分散開來就不會擠。擠的原因是太多的人和兩旁的房子把這里空間占滿。緊接著我又給學生做個實驗:在盛有水的玻璃杯里放。入石頭后水面高度上開了……從這既平凡又帶有神奇色彩的比方中,學生理解了“人、樓房、石頭所占的空間,即物體所占的空間大小”。學生由充滿好奇到帶著興趣地認識體積,既符合小學生認識規律;也適應當代的教育:強調入韻主動認識學習的要求。
二、“比方”——知識深化
小學生學習數學,開始往往只滿足于:“知其然”而不追求“知其所以然”,即往往對知識的透切理解。要使學生跳出這一境界,必須依靠教師的循循善誘,一次次的“比方”,把學生引進了趣味盎然的探索話動中,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當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的特征后,這時我告訴學生: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老師將帶領全班同學躲進一個較大的長方體“盒子”里學習,說完讓學生睜開眼睛,告訴他們已經進去,此時學生的心情正處于好奇,我及時引導學生觀察教室本來就是一個放大的長方體具有長方體的特征,讓不同程度的優、差生都用心來接受長方體特征——小至一個火柴盒,大至一間大教室(甚至更大),為后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埋下鋪墊。
又如,學習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大小時,在加深理解1立方米有多大時,我給學生做了個實驗:讓班上的8個同學躲進棱長1米的正方體框架里,剛好能容納8個同學,移走框架,觀察8個同學所占的空間大小近似于1立方米。通過上面既直觀又生動的比方,不僅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而且提高思維的深刻性,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在比方中探索知識的真諦。
再比如,當學生初步認識“容積”這個概念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容積和體積兩個概念開始混淆。這時,我給學生打了個比方?引導學生觀察:講臺桌上的一盒粉筆放在桌上,盒子放的地方不能再放其它物體(除非疊放在它上面),因為盒子占有桌面上的那一部分空間,即整個粉筆盒的體積。相反,打開盒蓋,盒里裝有幾根粉筆,同學們來數一數,粉筆的根數就是粉筆盒的容積;如此設計的教學過程,學生自然地把體積與容積區別開來,達到真正地掌握它們的含義,使所學的知識得到深化。
三、“比方”——?增添幽默
數學科畢竟缺乏動人的情節,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如錯誤的作業時,教師若能進行“巧妙”、“幽默”的啟發,使用善意,藝術的語言,調節出“趣”來,會出現事半功倍的功效。如解答應用題時,常有學生誤把18元答成18錢這時,我就給學生批個比方,作了詼諧有趣的調節(幽默地)好的,問題問花多少錢,答花了18錢;那么如果問教室有多大,則答18大;問你有多重,答18重;問你有多高,答18高……在學生轟堂大笑聲中,即活躍課堂的氣氛,又讓答錯的學生,直覺地、深刻地區分出“量”與“計量”兩個很難用一般方法揭示的概念,這個效果是用“直接訂正”的做法所無法達到的。
又如:在教學乘法分配率時,學生經常沒有用括號外面的數分別去乘括號里面的數,我就打了個比方,如果媽媽買了4個炸雞腿,只分給了弟弟,你們有意見嗎?學生們紛紛表示有意見,不公平,為啥自己沒有。我說:“對啊,生活中分東西要講究公平,那在數學計算中是不是也要講究公平,你把因數只分配給第一個加數,不給另一個加數,這樣子你覺得公平嗎?學生紛紛笑著說:“確實是對后一個加數不太公平”。我說:“所以我們在用乘法分配律時也要注意公平哦!”
總之,小學數學是直觀的、簡單的,淺近的數學,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中蘊含著許多基本的數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順應學生的心理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例如適時打個“比方”,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