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妍
【摘要】民辦高等院校存在公益性與營利性間的矛盾,那么,其公益性與營利性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關系,只有先弄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從中探尋到調和矛盾的方法。對此,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就民辦高等院校的公益性與營利性兩者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進行詳細論述。
【關鍵詞】民辦高等院校 公益性 營利性 聯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033-01
1.民辦高等院校的營利性
(1)民辦高等院校的法律定位
自1978年我國第一所民辦高等院校——湖南中山進修大學成立以來,對民辦高等院校的屬性定位一直困擾著廣大教育工作人員。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的第二十五條的規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場經濟剛剛起步的階段,為了擴大社會辦學數量,明文規定了民辦高等院校的創辦“不以營利為目的”。這一說法一直延續到了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明確地以條文形式對民辦高等院校的屬性作了硬性的規定:“民辦教育事業隸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公益性是民辦高等教育的基本屬性。但是由上文對民辦高等院校的內涵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民辦高等院校的投資方、其產權都歸于個人,我國法律保護所有者對自己所有的財產進行自由處置,換言之,個人在法律的保護下是可以處置自身所創設的院校的產權的,在這一層面上,民辦高等院校的“營利性”是合理的,且受到法律保護的。
(2)民辦高等院校的可營利性
在上文曾提到,民辦高等院校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浪潮下順其自然產生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將民辦高等院校視為是市場的產物。市場的發展是以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為目的的,亦即以盈利為目的。這里所提及的盈利與營利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盈利是營利的最終目的。盡管民辦高等院校的法律定位規定了該類院校的辦學不能以營利為目的,但是不以營利為目的并不代表著建校和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不能營利。以個人或者社會組織投資為主的民辦院校,倘若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下,無利可尋,那么其后續的發展也將受到嚴重的限制。除此之外,民辦高等院校與公立高等院校相比,其辦校的資金主要是以學費和私人投資為主要來源的,在沒有政府的任何財政支持下,營利性自然會成為其辦學的首要考慮的問題。
2.民辦高等院校的公益性
與公立高等院校相比,盡管民辦高等院校的辦學是幾乎沒有政府的財政支持的,其辦學經費全部來源于個人或者學生,但是其仍然存在一定的公益性。
(1)擴大受教育面
民辦高等院校創辦之初的目的是擴大高等院校的數量,使更多的學生能接受繼續教育。在這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的公平性。高考上線生可以選擇進入公立高等院校接受繼續教育,也可以選擇民辦高等院校接受繼續教育,而那些高考未上線的學生則只能選擇民辦高等院校接受繼續教育,這樣民辦高等院校的創設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寬進嚴出”辦學理念的指導下,不少學生享受到了“公平”的受教育待遇,而且在受教育過程中享受到民辦學校的一些優于公立院校的“福利”,如完善的硬件設施,借此在教學參與中獲得了個性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2)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意識
民辦高等院校的創設使得一些高考未上線的學生獲得繼續教育的機會,盡管其辦學質量稍遜于公立高等院校,但是學生在校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在知識層面還是在道德修養層面相較于那些未曾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會有所發展。而且,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無論是哪一專業的教師都會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如此學生在日常教學活動開展中,其心理承受能力、學習自信心以及認知能力等都會得到相應的發展,其心智會不斷地發展、健全,以此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生活的需求。這種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干預正是民辦高等院校對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亦是民辦高等院校的公益性所在。
除了以上內容之外,學生在參與民辦高等院校教育活動的時候,其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都會有所發展,這保證了民辦高等院校能為社會輸出有用的人才,其公益性得以體現。
通過以上對民辦高等院校營利性與公益性可以看出,民辦高等院校的公益性與盈利性兩者之間是不存在矛盾的。要想充分實現民辦高等院校的辦學目的,向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教育產品,其營利性是必須被承認的。而民辦高等院校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思想、專業技能等教學目的所具有的公益性也是應當被認識到的。所以,不能將民辦高等院校的公益性與營利性孤立開來,需要在聯系中促進發展。
參考文獻:
[1]任芳.芻議民辦高等院校公益性與營利性的內在聯系[J].中國高教研究,2011.
[2]王朝陽.企辦民辦高校的公益與營利性矛盾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