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倫紅
【摘要】分析了中職《網頁制作》課程教學現狀,在“互聯網+”背景下,《網頁制作》課程面臨新的機遇。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優勢,對中職《網頁制作》課程教學進行改革,不斷創新,才能滿足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 網頁制作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253-02
《網頁制作》是計算機類、網絡類、電子商務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整個專業學科中占有重要地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互聯網+”以其超強的資源整合與運營能力,深層次地推動社會發展。當前,如何利用“互聯網+” 這個平臺優勢,對中職《網頁制作》課程教學進行改革,不斷創新,才能滿足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中職《網頁制作》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1教學資源比較有限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比較有限,而且內容陳舊,更新速度慢,與企業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1.2教學方法模式傳統、單一
傳統教學的實施一般都是基于課堂形式進行的,具有很強的時間約束性和空間限制特點。課堂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場所,離開課堂就幾乎不能再繼續組織教學。在傳統、單一的學習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于一些比較難懂的知識,學生往往表現出厭學的情緒,更不會自主探索學習。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和獨立自主學習習慣非常不利。所以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1.3教學效果跟蹤滯后
在課堂之后,教師如何對學生學習效果能夠獲得及時跟蹤、反饋,有很大的難度,從而使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難以把握、調整,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從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會影響到整體的教學水平,導致專業發展停滯不前,不能及時跟上互聯網時代的新變化。
2.“互聯網+”背景下《網頁制作》課程教學
2.1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
在“互聯網+”背景下,學校應從教學軟件和硬件上改善教學環境,為實現教學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計算機實驗室的建設、學習資源、教學平臺的購買等。學校還應該有專項資金建立與網站建設公司合作,了解當前社會對網頁相應崗位的要求、發展趨勢。通過校企合作模式,使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2.2建立靈活的教學模式
首先教師從合作企業了解行業對網頁制作人員的需求和定位,幫助學生了解工作崗位的要求,發展前景,從而確定職業生涯規劃。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瀏覽各大優秀的網站,建立感性認識,從用戶角度審視網站,如何提高用戶的滿意度。接著,教師根據工作崗位和職業資格要求,結合企業典型工作任務,轉化成工作項目,然后再對工作項目進行分解和細化,獲得每個工作項目的工作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項目實現職業技能的提高和相關知識的構建。最后,通過教學平臺展示學生作品、點評作品,達到教學效果的實現。
2.3結合企業專業技術崗位需求
課程改革,既要尊重專業知識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又要同市場需求變化相結合。網頁制作課程,不僅是培養學生基礎網頁設計、維護、制作、應用等方面基礎知識,更是培養互聯網+時代,網站開發,網站引流、增值的工作師。在網頁制作課程教學改革中,學校還應通過企業合作,了解到行業的發展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網頁制作人才。通過互聯網,學校和企業搭建教學平臺,通過平臺對學生進行指導,方便、快捷。學生的網頁作品通過這個平臺進行展示,讓學生、教師、企業專家三方進行點評,指出作品的優點與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動力。
2.4拓展課堂教學
首先培養學生養成敏捷的互聯網思維,懂得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課程學習服務。包括通過互聯網平臺搜索學習資源、查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形成自主的、探索式的學習習慣。教師整理歸納資源,提供優秀的作品給予學生學習、參考,并及時更新,對課堂知識進行有效的補充和拓展。其次,學校與企業之間合作,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給學生,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項目中提高自身的水平,為日后的就業提高信心。
3.結語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促進了中職教育的教學發展。我們應對互聯網因勢利導,用系統的思維將其應用到網頁制作的課程教學當中,積極探索,大膽改革,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使互聯網真正成為促進職業教育的利器。
參考文獻:
[1]時武略.“互聯網+”背景下的網頁制作課程改革探索,《無線互聯科技》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