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050-01
近年來,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斷出現,作為語文教師能否認識和把握學生的心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將成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也就對語文教師成長提出了新要求。
一、認識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
一個學生心理狀況直接影響到他的學習的態度、人際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等)和他的將來。經過調查,我校學生當前心理狀態及存在問題如下:
1.我校學生大多處于十四五歲這個階段,期間固有的“逆反心理”較為突出。有些學生過分強調自我,對于家長和老師的善意批評、幫助不愿接受。他們經常用叛逆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逆反心理如果加以正確引導,可以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如果不能正確把握,就會形成偏激、固執、猜疑等不良性格。
2.在中考的指揮棒下,學校的階段性考試使學生經常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心情壓抑。有些學生總擔心考試會失敗,產生焦慮。而一旦失敗,情緒低落,否認自我,這種現象在初三畢業生中尤為突出。挫折感、失敗感強烈,表現出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敏感等癥狀。
3.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缺失較為嚴重。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周邊農村,在校住宿,每月回家一次,家長對學生的監管職能依賴電話遙控。家長與子女的溝通偏少。
4.自信心缺失。部分教師和家長對學生消極評價多于積極評價,這就使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因一次考試失敗而苦悶、低落、失去自信心,甚至產生厭學現象。
5.我校有一部分學生,不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我校近60%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生活中缺少同伴,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順心的事,心中的煩惱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于焦慮、抑郁狀態,長時間這樣也有可能出現心理障礙。
6.我校是薄弱校,學生基礎弱,成績低。有個別學生在小學就沾染了不良的習慣和嗜好(說臟話、抽煙、上網等),這嚴重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這些主要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盡管十分復雜,但由于中學生的心理具有可變性與可塑性、過渡性與動蕩性等特點,只要我們老師能加以正確地引導、幫助和教育,這些學生的問題是能夠得以糾正與調整的。
二、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和活躍的課堂環境,讓學生提高興趣、產生自信心。
我校開展“三導四學五課型”教學改革,班級創設學習小組,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在自學、互學、展學、拓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上,我鼓勵學生多發言,多交流,說出內心感受,在這個過程中我就運用心理學知識與學生進行心理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并鼓勵他們。通過營造平等、民主、合作氛圍,縮短我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關心理解學生,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感受他們內心世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愉悅感。
2.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初中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的價值觀、道德觀都將對學生的思想行為起著導向或制約的作用。但語文書畢竟不是的心理健康課本,它所蘊含的心理教育因素需要教師深入細致地挖掘整理,并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①閱讀滲透。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閱讀校本教材中,我就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提取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與學生交流或分享。如閱讀《詩經》中《關雎》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愛情的思考。愛情不是朝朝暮暮的廝守,而是心與心的相知與堅守。那么很多同學會重新思考要不要開始或結束“早戀”。
②背景滲透。在學習語文課文背景時,可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如在講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一文背景時,讓學生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后體現出來的超脫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的情懷。讓學生學習凱勒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
③寫作滲透。在作文教學中,把作文教學與心理沙盤游戲結合起來,打開孩子們的想象空間,讓孩子們根據在自己的想象擺放出生動真實的畫面,再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創造的沙盤世界,如此寫作文也就像玩游戲一樣簡單了,而且作文也變得像生活一樣鮮活靈動。孩子們就做到了在玩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同時,也增加了孩子們的寫作興趣。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讓學生能愉快地面對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為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