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玲
【摘要】有效互動是高效課堂的基礎,也是一種表現形式,是高質量教學的保障。課堂互動包括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因對象不同,互動的質量要求、品質形式以及目的都有所不同。互動是學生展示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一種方式,更是自主參與課堂的形式,是主人翁意識的具體表現形式。中職語文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互動能讓師生之間更加了解,課堂更加透明,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具體的作用還有哪些,筆者將于本文做詳細介紹。
【關鍵詞】中職 語文 課堂 作用 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035-02
前言
互動是新課程提倡的重要教學理念之一,所謂的課堂互動就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更好交流的方式,使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有更多的火花碰撞,能夠相互推動,促進情感交流,完善信息傳遞等等。現代教育更加強調對學生主觀意識和潛能的喚醒,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只有不斷地提高課堂效率,學生才能更自由地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而對于中職語文這門課來說,強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應用,能結合自身專業進行語文實踐等。語文課堂的互動降低語文學習的枯燥感,產生快樂感和幸福感。中職語文課堂互動更關注學生本身的能力成長,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習難點的變化,有利于調節課堂節奏。
一、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求知欲。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學生從上學開始,就未停止學習。這反而導致他們對語文缺乏驚喜與感動,甚至產生厭煩情緒。特別是中職生,在這些傳統學科方面表現出弱勢,基礎較為薄弱,不利于下一步的學習。因此,中職語文教學要改變之前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態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以激發他們的主動性,改變被動學習的舊態。師生互動能有效實現這一轉換,克服課堂參與度低的教學狀況,并且讓教師和學生都能動起來,整個課堂就活了。學生融入這一學習過程,也就能夠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激發學生興趣,給學生足夠的主動權,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或是比較感興趣的內容結合教學。例如學生對名著不是很喜歡,但是卻喜歡看翻拍的電影。這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放這些電影片段,激發學生興趣后,再要求他們去閱讀,并且在閱讀后共同討論感受。若是一些懸疑類的書籍,可以只播放開始,讓學生暢想結尾,或是只能通過書籍閱讀來獲得結尾。這樣的設置懸念,促使學生熱情而激情地投入學習。
二、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技能,提升學習能力。
互動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中心,成為學習知識的主體。因為中職學生特點、傳統教學的弊端,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而難以做到自主學習。這樣會受到教師一些固有思維的影響,不利于開放他們的眼界。同時因為長期受教師的指導,就很難自己去接受新事物,從而影響日后的學習。互動課堂,讓學生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再加上教師有效的引導,使得思維更開放、也更高效。中職教育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重視技能的提高。因為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很可能直接踏入社會,這就要求必須有事先的鍛煉,否則難以使用。借助課堂互動的時機,學生能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能力,應變力、創新力和分析能力等得到成長。互動也是語文使用的一種形式,語文在其他學科或生活中非語文方面,都是以互動的形式出現的。例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書信往來、文案板書等等,都是語文的重要表達形式。因此,課堂互動本身也是使用語文的過程,對語文學習有著非凡的意義。還能讓中職生更加自信,更加認可自身價值,培養學習自信心,升華學習境界。
三、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提升教師能力。
課堂互動包括生生互動,要求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能參與到活動中,感受到集體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生生互動讓每個人都成為課堂的主人,集體榮譽感油然而生。通過氛圍的渲染,讓學生對集體充滿信任,也在努力為這個集體作出貢獻。學生之間相互幫助與學習,共同提高語文學習能力。中職生之間有這樣的情感羈絆,他們對彼此的信任程度是比較高的,而且因為在專業或愛好上有相同之處,就更利于情感的維系和紐帶的加深。對于學生來說,培養集體榮譽感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只要增加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就能產生這種凝聚力。另外,通過互動教師還可以從中總結教學問題,深入了解學生心理,增加教學經驗,以便更好地進行教學研究,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結束語
語文是中職教學的重要學科,教師作為課堂中的一份子,只有有效運用互動教學,深化學生對語文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通過教學藝術來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在閱讀、思考和寫作等方面成長,并解答互動中的問題,才能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竇鴻梅.淺談信息技術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 2016(9).
[2]朱美琴.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的措施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 2016(23).
[3]高婭頭.讓語文課堂動起來——淺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互動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 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