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井梅
【摘要】信息技術正在快速的融入課堂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難以觀察清楚的現象、不易實現的實驗通過圖像音效傳輸出去,在大屏幕上實現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動靜結合;可以將生活中的化學引入課堂,把信息資源引入化學活動中,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參與課堂,獲取動態信息形成感性認識,進而形成化學概念,為上升到理性認識奠定基礎。
【關鍵詞】信息技術 智慧 教學難點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173-01
引言
化學是研究物質組成、性質、結構、變化,以及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一門學科。學生在九年級才接觸化學,對于這一新學科,剛開始學生對化學很感興趣,但隨著后面知識的抽象化,許多學生學習一段時間,就失去了興趣,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可以將生活中的化學引入課堂,把信息資源引入化學活動中,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參與課堂,獲取動態信息形成感性認識,進而形成化學概念,突破化學教學中的難點。
一、初三化學學情分析
學生在九年級才接觸化學,對于這一新學科,剛開始學生對化學很感興趣,但隨著后面知識的抽象化,許多學生學習一段時間,還不知道化學研究的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學習化學,就失去了興趣,加之有一部分學生受其他學科的影響,沒有了學習的期望,消極對待化學,學習總是浮于表面,不能舉一反三,更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
二、初中化學教學難點
初中化學通常被稱為“理科中的文科”,與其他理科不同,化學需要記憶的知識更多一些,有的需要死記硬背,比如元素符號,常見元素的化合價,以及化學用語,有的則需要理解記憶,比如化學方程式、定義和概念、元素周期律等。所以在許多學生印象中,化學概念多,公式多,計算多,實驗多,學習難。
化學分為兩大主線,一個是宏觀,元素和物質等,二是微觀,分子、原子、離子等,許多學生覺得微觀概念比較抽象,理解起來困難。
初中化學難點主要集中在科學實驗探究、抽象概念、宏觀與微觀的關系上,如何智慧突破這些難點,我認為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不為是一種全權之策。
三、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優點
目前各個中小學校已經配備了比較完善和先進的信息技術硬件,信息技術正在快速的融入了課堂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難以觀察清楚的現象,不易實現的實驗通過圖像音效傳輸出去,在大屏幕上實現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動靜結合;可以將生活中的化學引入課堂,把信息資源引入化學活動中,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參與課堂,獲取動態信息形成感性認識,進而形成化學概念,為上升到理性認識奠定基礎。
可以說利用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了許多方便,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智慧突破化學教學難點
1.突破化學實驗探究上的難點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構建探究型實驗課堂,可以反復再現化學實驗情景,激發學生探究事物本質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在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先展示幾幅關于燃燒的畫面或者視頻,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而提出燃燒的條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思維和方法。
并且在化學教學中,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參加反應或生成,和一些難操作的實驗,都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實現。有一些錯誤操作的危害,教師不能實際操作證明,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模擬錯誤操作。
2.突破化學宏觀與微觀抽象概念定義的教學難點
在初中化學中,一些概念,如元素、分子、原子、離子等,學生對這些概念無感性認識基礎,在學習這些概念時,普遍感到相當困擾且不容易理解接受,教師也感到很難教。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多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是抽象的概念多于形象的事物建立聯系,使抽象概念具體化。
例如,在講解原子的結構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原子結構示意圖,通過模型,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原子結構和物質的微粒性。接下來可以播放原子內部運動的動畫片,讓學生感受微觀世界的神奇,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結論
利用信息技術,教師不但不用將知識強硬塞給學生,還可以將教學中涉及的事物形象、過程再現于課堂,使難以察覺的東西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
參考文獻:
[1]隨旭東.淺談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4)
[2]傅劍敏,陳恒超,韓丹.創設中學化學教學情境初探[J],化學教與學,2010(5)
[3]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
[4]曹先.化學教學情境創設新視角[N],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