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廣娣
摘 要 質疑,就是對存在的事物或觀點提出疑問,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探究的源頭就是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大膽實踐,讓學生在質疑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學習數學知識。
關鍵詞 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C931.1,D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176-01
一、創設質疑氛圍
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應該使質疑成為學生的自身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時,要以兒童的興趣為出發點,有意創設質疑氛圍,使學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用舊知不能解決新問題,挑起矛盾,讓學生產生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發現問題;也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數學問題,讓學生展開想象;還可以在知識的對比、歸納、概括中讓學生面對問題……。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如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讓自卑、膽怯的學生在小組內提問,鍛煉他們的膽量,樹立其自信心;對于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先讓他(她)把問題寫在紙上,再照著念,循序漸進,不能要求過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對于課堂上來不及提問或言猶未盡的學生,可在課下讓他(她)把要提的問題、要講的話說給老師。這樣,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就能得到保護,提問題的膽量也就越來越大,逐步養成敢想、敢問、敢說的習慣。
二、教給方法,讓學生有“疑”可質
教師應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還應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疑點。教師要教會學生質疑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視角,既可以在正面問,也可以從反面或側面問。即無處不可生疑,無時不可生疑。如可讓學生這樣想:“概念”,為什么這樣表述?能否增加或刪改一些字詞?在概念內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質疑。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引導學生對分數含義的關鍵詞質疑,如“為什么單位‘1的‘1字要加引號”。計算,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質疑。例如,在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5628÷0.67”時,可質疑“為什么一定要把除數轉化成整數,而不是把被除數化為整數?”應用題,列式的依據是什么?力求尋找更好的解法。
三、明確目的,正確釋疑
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如果對學生的質疑置之不理,將壓抑學生的積極性。釋疑的方法不妥,也將影響質疑問難的作用。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遇疑不慌,處疑不驚,不受課堂40分鐘的時空限制,因疑引疑,設新疑釋質疑,會收到比完成幾道鞏固作業題更美妙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萬以內筆算減法”時,教學進入練習作業之前,教師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一個學生突然舉起手來:“老師,四位數的減法,可不可以從高位減起?”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問題,使全班學生都向發問的同學投去了驚異的目光,面對學生提出質疑的問題,教師首先讓大家猜一猜“從高位減起”是不是可行的,當學生的意見不一產生矛盾沖突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三道計算題作為新的探索材料。接著,教師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討。在組織交流時,教師啟發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其過程是循循善誘、步步到位。使學生經歷了“猜想(假設)——論證——實踐——結論”這樣一個認知過程,體現了“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學的最后,教師通過問題“課本上為什么選擇了從個位減起”來小結,引導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有些方法盡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瑣,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這樣的結果,既使學生認識到這段學習的收獲和意義,又沒有給質疑的同學留下一絲一毫的傷害痕跡。
四、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質疑
要使學生做到非“疑”不質,是“難”才問,置學生于“憤”、“悱”狀態,使學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控制:①時間控制。一是要把握質疑的時機特別在新授課時和新課結束后,讓學生質疑。二是質疑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才能有所發現。三是準許學生有疑就問,不懂就問,不要怕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序。四是要防止時間不夠,學生“問”一無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過場。②對象控制。質疑問難要面向全體學生,“好、中、差”兼顧,尤其要鼓勵學困生質疑。學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問,這樣得不到及時補救,以后問題就越積越多,更無從問起了。
總之,我認為,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會問,使學生由被動質疑逐步轉向自動質疑,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從而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詩姝.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教育文匯,2017(02).
[2]陳明艷.談數學自主學習中小學生質疑能力培養[J].考試周刊,20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