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民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英勇頑強,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戰勝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民族獨立。在這場戰斗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發揮出了重要作用,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而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形成的“亮劍”精神不僅為當時的中國軍民的斗爭鼓舞了士氣,振奮了精神,而且成為戰斗中克敵制勝的精神武器,同時也對當代社會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亮劍”精神;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張云霄(1988-),男,漢族,山東曲阜人,中共鄒城市委黨校,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態文明建設方向,黨史黨建基本理論。
[中圖分類號] D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4-0022-02
2005年,一部叫《亮劍》的電視劇登陸熒幕,隨即引發廣大群眾的強烈反響。這部電視劇不僅再現了那段抗戰歷史,而且還原了一批以李云龍為代表的抗日英豪,更將中共領導下的抗戰武裝的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那就是“亮劍”精神。
“狹路相逢勇者勝,逢敵亮劍當自強”。“亮劍”精神正是這樣一種勇氣。正如劇中李云龍所說:“當一個劍客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發現對方是天下第一劍客,明知不敵也要毅然拔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座嶺。”八路軍115師的“平型關大捷”正是這種精神的直接體現。八路軍115師以“逢敵亮劍”的大無畏精神,于1937年9月在山西平型關與日軍一部展開戰斗,一舉殲敵千余,這次勝利有力地支援了忻口會戰,更是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士氣,加強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當時的國民政府聞聽勝利也發來賀電:“此為華軍在平綏線之空前勝利”。而這場勝利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中共軍隊面對敵人敢于“亮劍”的勇氣。
“我自狂歌向天笑,飛揚跋扈為誰雄”。“亮劍”精神也是一種氣質。這種氣質來源于中共的領導者和各級軍隊的指戰員,是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的一種氣質。就像毛澤東在《六言詩·致彭德懷同志》中所寫的那樣:“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就是一種舍我其誰的霸氣,這種氣質被我軍繼承并發揚光大。1943年11月,日軍32師團、59師團和獨立混成第五旅團一部與偽軍共計1萬余人,進犯魯中沂蒙抗日根據地,妄圖消滅我抗日主力。為粉碎敵人計劃,八路軍魯中軍區第二軍分區11團3營8連共計93人奉命扼守蒙陰縣城東南的南北岱崮,以阻擊來敵,配合主力部隊反擊。8連93人依靠有利地形對抗擁有著飛機、火炮支援的三千余日偽軍,堅守18天未曾后退一步,正如時人所評價的那樣:“像一切革命記載里寫著的一樣,除了共產黨的軍隊,歷史上再也找不出這樣的戰斗!再也找不出這樣的軍隊!”這正是對我軍“亮劍”氣質的最好詮釋。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亮劍”精神更是一種傳統。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不乏各種英豪,有“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吉鴻昌將軍,有帶領部隊在白山黑水間戰斗8年之久,誓死不降的楊靜宇將軍,有“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抗日女英雄趙一曼,有“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的狼牙山五壯士,有“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的葉挺將軍,有“寧死不當俘虜”的東北抗聯八名投江女戰士,更有“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的左權將軍。一個又一個的英豪前赴后繼,他們無怨無悔,無懼無畏,用碧血丹心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亮劍”精神!就連作為敵對勢力的日本《同盟世界周刊》也曾發文感嘆:“根據我們的見解,真正的抗日勢力,始終一貫的是中國共產黨。”
回看歷史會發現,在當時抗戰的大背景下,各種抗日武裝、勢力層出不窮,連國民政府的正規軍算在內,也只有中共領導下的武裝力量有著這樣一種“亮劍”精神,那么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其實,中共在抗戰中的“亮劍”精神的形成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的。
一方面,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一直就流淌著這樣的血液。從孟子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岳武穆的“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死”,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有漢武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有唐太宗單身匹馬入敵陣,視突厥為無物的勇氣;有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有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豪氣。中國共產黨從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將這些優秀的文化氣質繼承下來并不斷豐富,最終發揚光大。
另一方面,中共抗戰“亮劍”精神的形成也有著深刻現實原因。自1921年中共成立以來,就一直處在復雜的斗爭當中,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歷經腥風血雨,也付出過慘痛的代價。從蔣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到汪精衛“寧肯殺錯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從五次反圍剿到長征的勝利結束,黨在嚴酷的環境中艱難前行,在損失慘重的斗爭中也獲得了寶貴的經驗,那就是:絕不對敵人妥協投降!正如抗日英雄金方昌在獄中寫到的那樣:“嚴刑利誘奈何我,頷首流淚非丈夫”。抗戰期間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在給俄國外交部的密電中,曾引用了蔣介石的原話“日本不可能與中國議和,因為共產黨是從來不投降的。”共產黨人是從來不投降的!正是這樣殘酷的斗爭經歷和高度的精神自覺,才鑄就出黨在抗戰中的“亮劍”精神。
可以說“亮劍”精神使黨成為中國革命乃至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成為了中國人民贏取勝利、獲得新生的堅強基石。
(一)喚起了人民反抗的勇氣。
抗戰過程中,日本侵略者將其在軍事上的勝利不斷夸大,更網羅了一批賣祖求榮,數典忘祖的民族敗類(如汪精衛、周佛海之流)為其搖旗吶喊,鼓吹“大東亞共榮”的殖民理論,氣焰囂張,不可一世,這也使得當時的抗日輿論普遍消沉,甚至有悲觀絕望的情緒。據統計,抗戰中投降日軍的國民黨將級軍官達58人之多,成建制投敵的國民黨軍隊達五六十萬人。而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沒有一個降日的高級將領或委員,更沒有成建制叛變投敵的部隊,卻以決絕的“亮劍”精神,如神兵出世,帶著凜然的殺氣和視死如歸的勇氣,義無反顧的扛起了反抗侵略者的大旗,用自身的血氣為中國軍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喚起了各族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勇氣,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推動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程。
(二)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士氣。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在長期的艱苦抗戰中,不僅狠狠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而且也鼓舞了世界尤其是亞洲地區的人民反對法西斯獨裁統治的斗爭。據史料記載,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就曾在東南亞各地號召或組織華僑及當地民眾,在極端恐怖的環境中英勇頑強的開展抗日斗爭,比較出名的如“四八支隊”(以八路軍、新四軍名字縮寫而成)。在馬來西亞,受中共影響的當地華人青年紛紛參加抗日軍隊,為當地的抗日斗爭作出了英勇的犧牲。這些鮮活的事例,都證明了一點: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亮劍”精神影響深遠,為世界反法西斯戰斗做出了卓絕貢獻。
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更需要“亮劍”精神。需要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敢于亮劍的勇氣和自信,即使手中無劍,心中也要有必勝的信念!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亮劍”精神成為時代發展進步的堅強支柱,讓“亮劍”精神在民族的血液中永存!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理論中心.中國共產黨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人民日報,2015年7月.
[2]劉新如.歷史的拷問——抗戰期間“漢奸現象”的文化透視與現實反思.解放軍日報,2015-7-13.
[3]田炳鍔編著.毛澤東詩詞鑒賞.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12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