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一門具有較強邏輯性和思維性的學科,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如何把抽象的數學通過讓學生體驗、感知、猜想等方式內化為更為簡潔的知識,讓學生不再感到學習數學的單調、枯燥,體驗式數學課堂教學則能用它獨特的魅力引領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的內在美,讓數學進入內心世界,內化為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豐厚的人格內涵的滋養,提升生命的質量和品位。
關鍵詞:教學情境;優化;活動
一、 給學生創設快樂的教學情境,優化數學課堂
學習正方體、長方體、球、圓柱這些圖形,并自制學具讓學生摸一摸、滾一滾、搭一搭,從而感知各種圖形的特征;如在學習三下“位置與方向”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體驗“東北風”的方向,教師采用小紙片、風扇等材料讓學生吹一吹,看一看感知方位。讓抽象的方位變得更加形象,課堂形式更加有趣。如:專家進課堂時仲廣群校長講到的“用字母表示數”這一課中,班中的小姑娘變成的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把字母表示數的知識點用一首孩子喜愛的兒歌躍然紙上。
所以凡是能讓學生用實物和學具操作的,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提供實際動手的機會,凡是能用兒歌給學生概括總結的教學規律,教師就盡力為學生編寫他們喜歡的兒歌,凡是教材內容適合用故事童話串起來講解的,教師就盡力把孩子帶入歡樂的數學童話、故事中去。利用兒歌、故事、謎語和幽默的語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數學活動、快樂地參與數學活動。但是,所有的趣味化設計,都應該緊扣教學內容,創設快樂教學情境,使其為優化教學服務。
二、 創設與知識點相關聯的課堂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現行教材的設計及課程教學安排正是這樣要求的,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摩、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其實質就是鼓勵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把學生都引到課堂情境中去自主探索,使課堂“活”起來,其中就蘊含了一個“動”字。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設計了觀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多種活動。首先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通過觀察、欣賞民間剪紙、臉譜、雪花、建筑物等,直觀認識軸對稱現象;再經歷“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等操作活動,逐步感知軸對稱現象的整體特征;為了進一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我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出軸對稱圖形,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
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角,不僅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極大地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從中受到激勵、啟發,產生聯想、靈感,增添創造意向,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 注重語言幽默藝術,拉近師生關系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機智和幽默。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愛屋及烏”的效應。聽過仲廣群校長的數學課,幽默風趣的語言不僅讓學生更親近了老師,而且還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例如:課堂教學的內容,學生往往會感到生疏,甚至有些抽象難懂,這時教師的任務就是盡快“解惑”,這就要求教師語言必須樸實,準確精練,通俗明白,語調幽默風趣。
新課程改革為老師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也給了學生充分展示的舞臺,在課堂上賦予學生快樂,賦予學生體驗,也將是老師教學中的重要規范。體驗式數學課堂將令老師與學生在教學中共同成長,并使學生在學習中既獲得知識又得到個性的培養與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
戴華芳,浙江省紹興市,紹興市柯橋區柯巖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