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背景的民族文化,常常對課堂教學造成影響。學習者的本土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屬于兩種文化系統的差異,因此,在對泰漢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語言要素的教學,也要重視文化教學。通過對泰“龍和象”的教學實踐,淺論對外漢語文化課堂教學,并做出思考,以期進行更好的文化教學。
【關鍵詞】“龍和象” 文化教學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117-02
一、引言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文化教學十分必要。以泰國的象對于泰國人民的影響力來引出中國的龍文化,用比較的方法分析講解,從其所涵蓋的文化內涵入手,分析兩種動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異同,助益于學習者直觀了解其相關文化知識。中泰祥瑞動物在不同民族的不同語言中,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差異,象征意義不同,因此以中泰的代表性祥瑞動物為出發點,做出比較并進行教學實踐研究分析。
二、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1.由簡到難;文化教學要適應學習者的漢語學習水平和學習特點,要簡單介紹與直觀體驗相結合,運用可以視聽或者直接感知的教學方式,從語言要素教學開始,逐層深入。
2.針對性原則;漢語文化教學是針對母語非漢語的外國學習者確定應該教授的內容,進一步做出解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得學習者能夠更加有效的接收課堂中的文化教學知識,從而達到更加有效的教學實踐目的;
3.文化比較原則。學習者長期在泰語語境與泰國生活環境下,受本土固有文化的長久影響,對龍和象文化形成固有的思維方式,在面對新接觸的異文化的時候,可能會感到新奇也有可能會難以接受,無法認可。因此,需要進行兩種動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異同比較,幫助學生更好的接受中國龍和象文化。
4.代表性原則。中國文化豐富多彩,要求選擇中國的主流文化,學習者經常能夠了解接觸到的文化內容。因此選擇具有中國文化代表意義的龍文化和泰國的典型動物大象,進行進一步的講解與分析。
三、教學實例及分析
經過實踐教學,進行教學評價是對整個教學活動的總結與思考。
教學實例1:注意多樣化教學方式,發放標有動物圖片和拼音漢字的卡片,利用繪畫和剪紙的方式,說出動物名,請學生畫出相應動物頭像,鞏固練習動物的相應漢語表達。課后作業畫出中泰兩國的龍和象形象,檢驗學習者的掌握情況。
分析:(1)教學對象缺乏對中國龍和象文化的親身感受,僅依靠書面材料和抽象講解很難完成教學任務,為了讓學生真切體驗和感受,在專門的文化課程教學中,靈活運用圖片等資料,剪紙等直觀體驗的活動方式。以便形成更好的認知。
(2)通過本土文化與異文化的比較講解更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進一步加深對中國龍和象文化的了解。
(3)課后作業的反饋情況良好,分別把中泰龍和象的各自形象特點都表現的很正確,如中國龍有角會飛,只有一個頭一條尾巴,泰國納迦有好幾個頭,很多條尾巴,會噴火。
教學實例2:通過語言要素開始逐層進行教學,將課型分為綜合課和文化課。
分析:(1)借助語言要素學習,視頻資料等多重文化感知途徑引出文化點,內容銜接自然,學習者能隨著教學的逐步深入適應一定程度的難度變化。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刻保持中泰龍和象文化的緊密關聯,多種文化現象以游戲教學或活動體驗方式展開,使得學習者的主動探索興趣全面加深,增強了漢語學習的興趣,真正提高漢語交際能力。
教學實例3:組織學生積極廣泛的參與模擬情景教學,體會中國龍文化中最突出的兩個象征意義即皇權象征和祈雨的吉祥之意,設置兩種教學情景,既能感受這兩種文化意向又能有效練習交際表達。
分析:(1)情景體驗使得學習者積極廣泛的參與進課堂活動,增加了課堂趣味性,營造出了一種文化氛圍。
(2)教師從知識傳播者轉換為文化中介者,學習者從知識被動接受者變成文化活動主動參與者。
教學實例4:設置專門的文化體驗課程,通過視頻的播放形式展示中泰龍和象的相關文化;
分析:(1)通過直觀比較的形象化講解方式,加深學習者的客觀認識。通過視頻展示等活動,培養學生文化意識,使其真切感受龍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加強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動力。
(2)借用多媒體教學方法,播放音頻視頻資料,采用PPT圖文展示教學,多種文化活動并行的多樣化文化教學實踐活動方式,增強了漢語課堂的趣味性。
教學實例5:通過教授歌曲讓學習者更深刻的體會中國人民對于龍的情感。
分析:(1)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課堂中,適當進行游戲教學,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包括簡單的歌曲教學,歌曲能夠有效刺激聽覺,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
(2)針對教學對象的初級漢語學習水平和學習特點,借用唱歌學漢語,了解相關中國文化知識,可以把學生的愛好和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下進行文化教學,滿足青少年階段學生的心理需求,借用歌曲還可以及時把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吸引到課堂,在放松的狀態下參與到課堂中。
(3)在歌曲教學環節,設置有效的中國龍文化相關練習,聽歌曲,完成句子,練習漢字書寫。
四、結語
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講授中國龍和象文化,不僅要讓學習者主動參與進教學準備過程中,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還要讓其完成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到活動的主動參與者的角色轉變。通過中泰兩國祥瑞動物“龍和象”的比較學習,多樣化活動課程的直觀體驗,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國龍和象文化,確定教學重難點,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制定適合學習者的教學方案,通過教學實踐得出確切的結論,以便對今后的教學任務提供些許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程裕幀.中國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5]祖曉梅.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J].漢語學習,1994(3).
[6]張英.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J].漢語學習,1994(3).
作者簡介:李姍鴻,白族,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人,教師,碩士研究生,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