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著重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剖析如“三微一端”這樣的新媒體在大學生教育方面體現的積極作用,研究使大學生接受正面輿論教育的途徑,讓“正能量”影響學生,用正面的輿論教育學生,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廣泛弘揚,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
【關鍵詞】新媒體 輿論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195-02
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發布和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被大學生群體廣泛運用,在其廣泛傳播的背景下,大學生經常通過新媒體媒介了解國內外的新聞熱點問題,關心與他們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各種信息不分利弊,交錯融合。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曾經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還提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使高校發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敝该髁烁咝鞑フ?、積極文化的目標。
十九大報告更是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斌w現了正面輿論教育是關系高校文化內涵建設的重要部分。同時,習近平同志在堅定文化自信這一章節里,還對校園輿論引導提出了要求:“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一、新媒體的傳播及其對社會輿情的影響
新媒體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長戈爾德馬克于1967年率先提出。他在其發表的一份關于開發電子錄像(EVR)的報告中,他把電子錄像稱為“新媒體”。1969年,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羅斯托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多次使用“新媒體”一詞,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社會流行并逐漸擴展到全世界。
相比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內容豐富、覆蓋面廣、使用方便、互動性強,這些特點使得新媒體的傳播內容數據龐大,且內容繁雜,這些未加以篩選的信息代表著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形成了正面或負面的輿情,特別是“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視頻以及客戶端)時代的到來,熱點事件萬眾矚目、反轉新聞比比皆是,新媒體環境下熱點新聞的言論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這些新聞以及相應的言論給大學生群體特別是大學生帶來了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因此,大學生自身對于正面信息的自主選擇顯得十分重要,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部分,引導他們接受正面輿論的教育值得高度重視。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正面輿論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狀況與行為特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腳步越來越快,大學生文化素養呈現出文化多樣化的特征,其價值觀也多樣化,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大學生自制力欠缺、抗誘惑力差,渴望認同且會將價值判斷外化于行動,因此,大學生成了主流文化的傳播者,同時,他們也是先進文化、落后文化、主流輿論的傳播者。
2.新媒體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雙刃劍”
縱觀我們的新媒體網絡文化,不乏有積極的正面新聞和消極的負面輿論,面對這些輿論,大學生群里很難進行正確的判斷,一旦被消極輿論帶偏,甚至會影響到大學生做出不正確的行為。例如近期,上海就報道過大學生來滬實習,砍死情敵的報道?;灸挲g的大學生,本可以憑借自己所學,在城市打拼奮斗,但卻因為收到不良文化的影響,導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為,我們必須認識到,新媒體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雙刃劍”。這把劍是“利劍”還是“兇器”,需要我們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三、引導大學生接受正面輿論教育的策略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高校在正面輿論教育方面已經做出很多的努力,以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院黨委把網絡宣傳平臺視作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在輿論引導和教育宣傳中尤其強調新媒體建設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地位。學院微信公眾號現建有:濟光學院、濟光團委、濟光建筑、濟光建工、濟光機電、濟光經管、濟光護理、濟光思政、濟光后勤、濟光設計以及部分社團微信公眾平臺等十余個,為正面輿情教育提供了場所,濟光網絡文化研究室的成立為輿情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撐,不僅如此,學院創辦濟光講壇,人文系列講座,搭建思想道德建設新平臺,把正面輿論教育建設內容項目化、實踐化、常態化,積極探索正面輿情教育的有效載體,有效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感和獲得感,發揮了學校優勢和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 緒軍,吳信訓,黃楚新.《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06).
[2] 何新生,等.《裂變與整合》[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09).
[3] 張志安.《新媒體與輿論:十二個關鍵問題》[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12).
[4] (美)亨利·詹金斯 .《新媒體與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商務印書館,2012(10).
[5]王繼輝.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0).
[6]侯靜.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02).
[7]唐平秋,盧尚月.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04).
[8]陸曉娟.新媒體條件下的高職學生管理工作[J].現代國企研究,2016(10).
基金項目:濟光學院網絡文化研究室。
作者簡介:張靜(1989-),女,漢族,江蘇南京,助教,法學碩士,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