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母語影響二語學習者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會形成的一種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過渡語”體系,即中介語,中式英語即是其中廣為英語學習者熟知的一種。中介語理論為依據,本文淺析了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使用中式英語的必然性,并指出其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中介語,中式英語,中國英語,高職英語教學
一. 中介語
1. 定義
中介語,又名“過渡語”或“語際語”,指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一定的學習策略,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語言體系。美國語言學家Selinker于1972年在《中介語》中提出二語學習者在未完全掌握目的語的特定階段,會自主形成一種 “過渡語”體系,是一種隨著學習的進展向目的語逐漸過渡的動態的語言系統,兼有學習者母語和目的語的特征,又有其獨特的語言特點,在結構上處于母語與目的語的中間狀態。
2. 理論形成的背景及歷史發展
Corder和Nemser分別在1967年和1971年提出了“過渡能力”和“相似系統”為“中介語”的提出提供了理論基礎。1972年,Selinker提出“中介語”假說,開始探索二語習得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語言系統和習得規律說。通過多年的研究,Selinker認為學習者在二語學習中的五種主要認知過程構成了中介語,(1)語言的遷移;(2)訓練的遷移;(3)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4)第二語言交際的策略;(5)目的語材料的過度概括。
中介語理論的后續發展主要集中在對其三個特征的研究上,即(1)可滲透性。中介語的組成規則并非一成不變,它受到學習者母語和目的語的規則或形式的影響。(2)可變性。中介語是緩慢動態發展的,它借助“假設-檢驗”的手段,改變已有的規則以適應目的語的新規則。(3)系統性。中介語有相對獨立的語言系統,它有著獨特的語音、語法和詞匯規則體系。
二. 中式英語
1. 定義
中式英語一般可分為兩種:(1)含有語法或拼寫錯誤的英語,這些錯誤常出現在學習初期(2)含有英語詞匯的漢語語言轉換,如華裔在用漢語交流時,因詞匯量不足而用英語詞匯代替或試譯某漢語詞匯。但是,隨著國際交流的增進及漢語的普及,一些由漢語衍生出來的“中式英語”單詞和詞組已得到廣泛的認可和使用。
2. 成因
中式英語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母語語音、結構、語義或文化的干擾和影響下,使用英語時出現的語用失誤。它的出現有以下七大原因:(1)搭配不當。即完全照搬漢語表達的形式而產生的不符合英語使用習慣的錯誤搭配。(2)重復和累贅。英漢之間對不同詞性詞語的使用各不相同, 對重復強調的用法也大相徑庭,不能照搬套用。(3)過多使用修飾詞。與英語相比,漢語中更常使用副詞修飾動詞和形容詞,用形容詞修飾名詞,以加重語氣,因此在做漢譯英時需要斟酌,不能逐字照譯。(4)不恰當的省略。漢語表達有時較為簡潔,不加修飾的直譯可能造成英文譯文語意上的缺失。(5)擬人法。由于文化及語用的差異,漢語中的擬人現象在譯成英文時,常會失去原本的寓意而顯得不倫不類。(6)詞類轉換失誤。翻譯時要根據情況對詞類進行調整和轉換,否則可能出現誤譯。(7)臨時替代譯法。新時代的中國誕生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詞匯和新表達,在英文里沒有對應的譯文。如果簡單地逐字照翻就容易出現中式英語。
3. 出現的必然性
1)符合高職學生自身特點
高職學生往往基本功薄弱,語法基礎不扎實,詞匯量明顯不足。而且大部分同學學習目的性不明確,認為英語學習是完成考級任務,缺乏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采取適當方法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樹立學以致用的正確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摒棄死記硬背,而從文化和語用交際的層面來學習英語。
2)過分強調應試
傳統英語教育強調應試能力,注重讀和譯卻忽略了聽、說特別是口頭表達交流的能力。一味灌輸語法和句法結構,忽視西方文化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背離了語言學習的初衷,從而導致語言學習的僵化——空有詞匯和語法,卻無法組織地道正確的英語表達。
3)缺乏文化背景知識輸入
不同的語用規則和文化背景,使中式英語在中國產生并得到認同。西方文化強調個體權利,尊重平等,所以用語常避免針對他人。這種文化差異造成了表達上的思維差異,最終導致中式英語的產生。
三. 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啟示
1) 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式英語的存在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式英語,明白中式英語是一種過渡語,是英語學習中不可避免的客觀存在,而且中式英語是可變的,同一類型的錯誤可能會通過及時糾正和自我糾正而避免。不要過分注重語言錯誤,只要能夠達到交流的目的,就是成功的語言交際,從而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建立自信,提高交際能力。
2) 加強文化輸入,從文化層面上了解英語
在文化教學中,教師應對西方文化進行不同層次的系統梳理,將西方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核心部分整理出來,分塊、分專題系統介紹,尤其是與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交際技能等相關的文化要素3) 從差異比較中學習正確表達
英漢兩種語言有許多各具特色的慣用表達,通過有針對性的對比,可以避免從本國語的角度尋找對等規律的慣性思維, 從而減少或消除語用過程中產生的誤用。如“我很喜歡英語”, 不能直譯成I very like English,而應按英語的思維習慣譯為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四.結論
受到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及其對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作為一種中介語的中式英語是動態的﹑發展的,可以被調整的。中式英語是高職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必經的過渡階段。通過正確引導,有效糾錯,加強文化輸入和比較教學,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調整語用習慣和語言表達,從而真正掌握英語使用技巧。
參考文獻
[1]許力生,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文中,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3]謝之君, 中國英語:跨文化語言交際中的干擾變體[J], 現代外語,1995(4)
[4]吳丁娥, 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過渡語及其僵化研究[J], 外語教學, 2001(2)
[5]戴煒棟, 蔡龍權, 中介語的認知發生基礎[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9)
[6]Bernard Spolsky,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作者簡介:吳潔,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浙江旅游職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