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
摘 要:廳制是清朝中央政府在新開發地區或邊區設置的地方行政制度,廳的治所呈現出不同的聚落-城市形態。八寨廳在歷史上曾兩度移治,隨著中原王朝在此地區的統治深度不斷加強,八寨廳治經歷著從鄉村聚落到城市聚落的過程。
關鍵詞:廳制、廳城、形態、治所城市、城市選址
一、八寨廳治的三遷
雍正六年,時任貴州巡撫張廣泗發兵由貴陽進入都勻,毗鄰的八寨成了此次征剿的第一個進攻目標,在長達五個月的時間里,苗民的反抗漸漸消匿,緊接著在此設官建城。及至雍正七年十二月,朝廷準建八寨廳,廳治設于老八寨。在老八寨尚未筑城為治前,八寨史籍可見的治所是此前沿用三百年的夭壩司。然而在老八寨設治約二十年后的乾隆十四年,八寨廳移治龍井塘。筆者將在下文中,來分析八寨廳治三遷的過程。
(一)夭壩司時期
夭壩司,位于龍泉鎮北八里,擺泥河東岸山腰,元至正年間至雍正八年為八寨治所。
與西南很多地方相似,元朝時八寨并未進入中央勢力統轄,而是只能在此設置宣撫司或者安撫司以進行羈縻統治,中央政府未能實現有效的直接統治。而及明代,亦只言“仍命阿路為安撫司”,一切皆沿襲元代所設。可見終元、明兩代,中央政府的統治皆未能深入到夭壩司。
“康熙十二年,苗酋將夭應祿殺害后,流土均不受制,分據土地,自相雄長,近六十年。時八寨屬于何人,均無所稽考。”1于此可知,自康熙十二年夭應祿命喪苗民之手后,八寨陷入了一段社會混亂的時期,無史可考。筆者于丹寨縣黨史辦主任潘廣淑處得到一段信息,其大意為“夭應祿遭苗民殺害后,夭氏一族亦遷徙至他處”,據筆者證實,現在當地自稱夭氏族人者并非夭壩長官司后人,八寨古苗歌有唱詞記之,而此段歌謠現正在整理之中。2
“雍正八年,貴州巡撫張廣泗開生苗地,以夭壩長官司地置八寨廳治,以同知而隸屬于都勻府。”3到了雍正八年,張廣泗開辟苗疆,于八寨設撫民廳,以夭壩長官司為其廳治。以知府之副貳同知領之。至此,八寨正式作為行政區劃進入中央的視野。
(二)老八寨時期
老八寨四周地勢較平緩,具有建城的先天優勢,所以雍正七年擇治時也定于此地。然而,在冷兵器時代,地形對于軍事作戰的重要性是不可限量的,老八寨四周的地形,使得廳治城無險可屏,在后來的歷次苗民起義中,苗民的攻擊總是快速進入治城,不斷地證明了雍正七年擇治在冷兵器時代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至乾隆十二年,以其地勢狹隘,城西南隅雖有山,不過丘陵土阜,瞭望不遠;東北面雖有水,亦只小溪淺壑,喝飲堪虞,十二年乃改建。”4在廳治設于此的十幾年后,由于城市的發展、軍事的需要,原先的老城已不足以容納更多的居民。在乾隆十二年,即著手另建新城之事,而新城的地址則選擇了地勢更開闊的龍井塘,后治城沿用及今。據愛必達《黔南識略》載,乾隆十四年廳治正式移到龍井塘。從此,老八寨作為廳治城的時代走向了終點。
(三)龍井塘時期
在上文,筆者提到由于發展的需要,至前清雍干之際,兩次揆度地勢、遴擇險要、環山鑿石以為城,就泉蓄水以為池,以從容鎮攝地方。后于乾隆十四年遂定于龍井塘,享用至今。
然而,有利的地形條件并不能確保治城的絕對安全,苗漢之間的沖突讓苗民暴動如潮水般向治城涌來。而諸多國家機器亦在此間得到重建和加強。惟城中之人民凋敝,“按城內住戶咸豐以前計千余家,肅清后流亡歸復者不滿百家,被苗殺戮之多可見矣,迄今休養生息者已六十年,城中亦只四百家云。”5
二、八寨廳治形態的探討
在上文中,筆者談到廳治設在夭壩司、老八寨以及龍井塘各時期的概況。在夭壩司時期,由于尚無城墻,一般而言,過去的建筑物總是能留下線索以留給后人探索的可能性,而關于夭壩司的記載,筆墨未沾。筆者猜想,此時的夭壩司應該是“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在夭壩司時期的短暫廳治,尚還處在鄉村聚落階段。
龍井塘時期,一大批具有儒家文化符號的建筑隨之出現。如“孔廟在城內東街,同治十年同知魯侯傅召集紳耆捐款,創修正殿五間,兩廡各五間等儒家建筑。同時白衣庵、觀音庵等佛教場所也林立于城中。此時的八寨,已然與中原地區幾無二樣。若將這些公共空間作一細致區分,有官方信仰與民間信仰之別,官方信仰以孔廟為其代表,而各類寺宇廟觀則代表著民間信仰。然而兩者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即二者皆是漢族地區之信仰,這類建筑的出現,表明此時中原漢人的信仰已進入廳治城內。廳治城內在此時期出現了會館,此為漢人行商所建;另有龍泉書院,此為漢族地區教育的引入。
大量漢式建筑的進入,它背后所帶來的是因筑城而興起的儒家信仰、宗教、商旅行會。這其中,帶有官方信仰色彩的儒家建筑固然不能全然代表治城內的居民的心理狀態,但寺宇廟觀、會館等多為民間力量組織修建,此可看作彼時治城中居民心態的反映。這里,涉及到治城中苗漢成分的問題不可得知,但是可以斷定的一點是:此時的治城已是漢人或漢化的苗人的城市,完成了一個從化外之地的“新疆”到中華“腹地”的轉變。中國封建社會的行政城市以建造城墻為標志,城內又建有城隍廟、文廟,城郊有官方的露天祭壇,此為中國封建社會城市的最低要求。
參考文獻:
[1].郭輔相等撰《八寨縣志稿》卷二,第29頁.
[2]筆者于2015年7月赴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拜訪縣黨史辦主任潘廣淑先生,其間多得先生幫助,特注以謝.
[3]郭輔相等撰《八寨縣志稿》卷二,第29頁.
[4]郭輔相等撰《八寨縣志稿》卷三,第36頁.
[5]郭輔相等撰《八寨縣志稿》卷三,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