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PPP 合同違約 風險防范
作者簡介:張語涵,吉林財經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35
(一) PPP項目合同、合同違約內涵
1.PPP項目合同內涵
關于PPP項目合同的含義,從財政部頒布的《財政部PPP項目合同指南》中提出,PPP項目合同是政府方與社會資本方依法就PPP項目合作所訂立的合同。筆者根據政府文件的定義,總結出PPP項目合同的特征:
首先,合同主體為政府和社會資本。
其次,合同標底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如能源、軌道交通、環境保護、養老服務等,具備一定的壟斷性。
再次,政府選擇社會資本時應遵守特定的程序。根據國務院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等多部門聯合下發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的規定:政府實施特許經營項目,應通過競爭性程序選擇社會資本。在PPP項目中采取公開招標方式的,應遵守《招標投標法》的程序;采用競爭性談判或磋商方式的,應遵守《政府采購法》和《PPP項目采購管理辦法》的規定。
最后,PPP合同兼具民事與行政雙重法律關系。一方面,政府具有監督和管理社會公共領域的功能,擁有項目的監督權和提親終止權等;另一方面,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對項目進行投資,其本質是政府購買服務。
從我國以往的PPP項目合同糾紛情況看,政府和項目公司(以下簡稱“SPV”)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誠信問題。政府誠信是PPP項目合同順利履行的關鍵,而政府有悖誠信原則情形包括:不按合同約定支付服務費;政府領導換屆時,單方提前解除合同。而項目公司違約的情形:隨意提高項目產品價格,如污水處理公司提高污水處理費。
2.PPP項目合同違約內涵
違約責任是合同不履行和不適當履行的法律后果或法律責任。為了避免或減少違約糾紛,項目合同當事人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和全面履行原則,認真履行合同義務。
(二) 一般違約、重大違約與一般違約轉為重大違約
區分一般違約與重大違約的意義,在于明確合同雙方在違約時享有的權利和義務,避免混淆兩種違約行為的界限和處理方法而發生不必要的糾紛。因此雙方應根據項目的特點,劃清一般違約與重大違約的界限。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首先,違約程度不同。一般違約的程度較為輕微,通過采取補救措施,仍然可以達到合同目的;而重大違約是對合同根本義務的違反,已經無法實現合同目的。其次,法律后果不同。一般違約可以繼續履行;而重大違約發生后,守約方有權解除合同。
1.一般違約
一般違約是相比重大違約而言的,是指違約行為具有輕微和非實質的特點,可以通過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賠償損失等方式補救。得到補救后,合同訂立的目的仍然可以實現。我國《合同法》第107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上述條文表明了一般違約行為得到《合同法》的承認。
2.重大違約
重大違約是指違約方的行為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我國《合同法》沒有使用重大違約的概念,但在合同解除事由的法條中涵蓋了重大違約行為: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一方明確表示或以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另外,國務院發改委發布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載明了嚴重違約的情形。其中第38條規定,在特許經營期內,因特許經營合同一方嚴重違約或不可抗力等原因,導致特許經營者無法繼續履行合同約定義務,經合同雙方協商后,可以終止協議。
3.一般違約轉化為重大違約
當項目合同一方違約時,守約方應向違約方發出通知,要求違約方對其違約行為予以糾正或采取補救措施。接到通知后,違約方沒有糾正的,這時就構成重大違約。如政府方為按合同約定支付服務費,項目公司可以發出函件要求其履行付款義務。但政府仍拒絕支付的,項目公司有權解除合同。
(三) PPP項目合同違約責任與承擔方式
違約責任主要包括對違約行為的糾正、賠償經濟損失、支付逾期利息、回復原狀。如無法恢復原狀的,應當支付相應的違約金。實踐中,各地方政府簽訂的PPP合同,常見的違約責任方式有:對一般違約行為,可以采取恢復原狀、停止違約行為,賠償實際損失等補救措施;在違約方采取了補救措施后,違約方應繼續履行合同;合同中約定了懲罰性違約金條款,用以規范雙方行為。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廣BOT項目以來,由于國家沒有指定專門的PPP法律法規,項目的履行主要依據地方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因而產生許多合同違約糾紛。雖然國務院、財政部、發改委頒布了諸多的文件,但這些文件法律位階較低、相互之間存在矛盾。為了避免和減少違約糾紛,項目合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和全面履行原則,認真履行合同義務。
(一) 政府方違約
1.因國家法律法規、政策變化引起的糾紛及防范
當PPP合同簽訂后,國家法律法規或政策變化與PPP合同條款出現矛盾引發糾紛。如長春匯律污水處理廠PPP項目,項目伊始,香港匯律公司和長春市排水公司合作融洽。但2002年以后,國家出臺文件要求清理“固定回報”條款。長春市政府開始拖欠并停止向項目公司支付污水處理費。最后經過訴訟程序,項目被迫終止。
防范措施:為了此類風險,應在特別注意:首先,對政府承諾進行合同的合規性審查,特別對“固定回報條款”及稅收優惠政策是否與當前法律、法規相沖突。如存在,則盡可能避免簽訂此類條款。其次,明確作出“法律變更”的特別約定,示范條款:“本協議有效期間,如國家頒布新的法律、法規導致項目合同無法繼續履行的,由甲方承擔相關風險及經濟責任”。
2.政府違反唯一性條款引發糾紛及防范
政府授予SPV特許經營權后,又允許其他公司開辦類似項目。這就違反了“唯一性”條款。
防范措施:PPP項目合同一定要將“唯一性”條款編入合同,決不能相信政府的口頭承諾。
3.政府征收征用引發糾紛及預防
《物權法》賦予政府擁有征收征用權,這就給PPP項目的投資人帶來風險。
為防范政府征收征用風險,在簽訂合同前,雙方應在合同明確約定政府征收、征用項目資產、股份條款。當政府違約時,須賠償項目公司的損失、應得利益及約定的違約金等。
(二)項目公司違約
1.項目公司解散、破產或資不抵債無法履行合同的
PPP合同簽訂后,常有SPV由于各種原因出現資不抵債而解散、破產的情形,使得合同無法繼續履行。因此,在項目合同中應做好下述約定:在項目實施期間,SPV無力經營或發生清算、破產情形的,政府方可以提前解除合同,并要求SPV賠償由此給政府方造成的損失。
2.SPV沒有按約開工或竣工
在新建、改建或擴建的PPP項目中,SPV延期開工、交工或運營的,逾期時間較長構成違約。為防止此類糾紛,雙方可以再合同中約定,SPV開工后 日內未能施工、竣工或延期運營的,政府方有權解除合同,且SPV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3.SPV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未能達到合同約定標準的
《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第53條規定,特許經營者違反法律、法規和國家強制性標準,嚴重危害公共利益,或者造成重大質量、安全事故或突發環境事件的,有關部門應當責令限期改正并處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終止特許經營協議。為防止此類糾紛,在項目合同中作出有關產品、服務質量條款,如SPV因管理不善,發生特別重大質量、安全生產事故的,政府可以解除合同。
4.SPV違反股權變更限制的約定
政府方在PPP項目中通過投標階段或談判階段,選出信譽良好、資金充沛、管理能力強的社會資本方。而如果社會資本方簽訂PPP合同后,不經政府方同意擅自轉讓項目公司股權,有可能違背政府意愿,給項目的正常實施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為避免此類風險,對于SPV股權的轉讓,在項目合同中一般會規定項目公司股權轉讓的期限、政府同意或批準等限制條款。如王小郢污水處理廠PPP項目在合同中約定:“項目公司及其母公司的股權或結構未經甲方批準,或不符合本合同規定的情形和例外情形,不得擅自變更”。也有的政府方通過“鎖定期限制”條款,如實踐中在PPP合同中約定,“股權的鎖定期一般持續到項目運營后的2年,通常至少需要在項目缺陷責任期屆滿后的一定期間”。
因合同主體的違約行為導致項目合同提前終止的,甲方應當回收項目,并根據實際情況和合同約定給予項目公司相應的補償。
(一) 回購義務
因政府過錯導致項目合同提前終止的,政府應當對項目進行回購。只有在SPV違約導致項目終止的,政府才可以免除回購義務。
(二) 回購補償
因違約行為導致項目合同提前終止的,雙方應協商合同終止后的補償范圍和方法。
1.政府原因導致興牧和同提前終止的補償
因政府原因導致合同提前終止的,補償的原則應為SPV的實際損失。實際損失包括SPV已經實際發生的損失和繼續履行合同的應當利益。包括SPV尚未償還的所有貸款、投資項目的資本總和、因項目提前終止而產生的對第三方費用(如SPV須支付給承包商的違約金、雇員補償金等)、SPV的利潤損失。
2.SPV違約導致項目合同提前終止的補償
如果由于SPV違約而發生PPP項目合同的終止,政府有權不予回購和補償。政府可以要求項目公司將項目所有資產全部無償移交給政府。即使政府同意回購的,其補償的標準也比較低。其補償的計算方法有兩種:第一,項目市場價值補償。雙方可以選擇第三方,如資產評估公司、會計師事務對項目資產按項目重新采購的市場價值計算補償金額。第二,賬面價值方法補償。該方法主要考慮項目資產本身的價值而不是項目合同價值。
參考文獻:
[1]曹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法律出版社.2017.
[2]李成林.PPP項目合同操作指引.法律出版社.2017.
[3]周蘭萍.PPP項目運作實務.法律出版社.2016.
[4]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法務事業部.PPP全流程運作實務.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