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娥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竇性心律不齊的臨床特點和治療的體會。方法 抽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接診的200例老年竇性心律不齊患者,把他們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包含100例患者。實驗組包含男患者63例和女患者37例;對照組包含男患者52例和女患者48例。治療時,實驗組所用的藥物是胺碘酮,對照組則用普羅帕酮治療。注意觀察老年竇性心律不齊的臨床特點,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有何區別。結果 竇性心律不齊的患者會出現心慌、心悸甚至暈厥等癥狀。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有一定的區別,實驗組患者的療效要明顯優于對照組,有效率較高,并且實驗組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治療老年竇性心律不齊時,選用的藥物起到重要的作用,要選擇合適的藥物,達到高有效率和低不良反應率。本次研究證明胺碘酮的治療效果好組普羅帕酮,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應用。
【關鍵詞】老年;竇性心律不齊;臨床特點;治療體會
【中圖分類號】R541.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7..02
竇性心律不齊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老年人更為明顯,每年都會有一部分的竇性心律不齊患者,由于搶救不及時而被病魔奪去了寶貴的生命。這種疾病具有發病急、病癥重的特點,如果身邊有竇性心律不齊患者一旦病情發作就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治療不及時延誤病情,后果不堪設想,可能會引起多種并發癥,嚴重的會造成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有死亡的危險,對患者來說這種情況是十分危急的。我們通過研究200位來我院就診的老年竇性心律不齊患者,觀察他們的臨床特點,探究藥物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應用奠定基礎。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們通過抽取自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200例老年竇性心律不齊患者,然后無規律的把他們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都包含100例患者。實驗組包含男患者63例和女患者37例,他們的年齡區間為59~72歲,平均年齡為65歲,平均病程大概為2年;對照組包含男患者52例和女患者48例,他們的年齡區間為62~78歲,平均年齡為68歲,平均病程為2.5年。竇性心律不齊患者的年齡、性別與病程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次研究用到的所有患者都知曉我們的研究目的,是在取得他們及其家屬同意之后,才開始研究的。
1.2 方法
我們在進行治療時,主要是是通過給兩組患者注射不同的藥物,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有何不同,進行對比觀察。研究過程中,也要比較兩組竇性心律不齊患者的臨床特點。實驗組所用的藥物是胺碘酮,將胺碘酮與生理鹽水溶合,再靜脈注射,用藥時注意藥量不要過大,最好控制在200 mL以內。若一段時間后患者的病情得到好轉,就可以采取口服的方法,藥量可隨著病情的恢復逐漸減少,治療周期一般為兩周。對照組則用普羅帕酮治療,同樣,將普羅帕酮與生理鹽水溶合,再靜脈注射,用藥時注意藥量不可過大,待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采取口服的方法,每天口服600 mg,藥量可隨著病情的恢復逐漸減少,治療周期同樣也是兩周。在這兩周之內,隨時監測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有無異常情況,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3 觀察測評指標
我們給患者用藥后,就可以觀察竇性心律不齊患者的臨床效果如何,總的效果包括三種:顯效、有效和無效,通常將這三種作為測評的指標。如果患者治療后各項基本指標恢復正常,心電圖正常,心律規整,無心慌、心悸和眩暈等癥狀,此時即為顯效。如果患者治療之后,心電圖無明顯異常現象,大部分指標恢復到正常,心律不齊雖然無完全恢復,但得到改善,心慌、心悸和眩暈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此時說明有效。無效是患者的癥狀沒有任何改善,甚至還有惡化的表現,心電圖異常,心律不齊依然存在,出現心慌、心悸和眩暈等癥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效果
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有一定的差別,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同時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通過以上表格看出,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用的藥物是胺碘酮,對照組用的藥物是普羅帕酮,說明胺碘酮治療老年竇性心律不齊的效果比較好,可以考慮在臨床治療中應用,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減少他們要承受的痛苦。治療老年竇性心律不齊時,選用的藥物起到重要的作用,要選擇合適的藥物,達到高有效率和低不良反應率。
竇性心律不齊的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會心慌、心悸甚至暈厥等癥狀。
2.2 不良反應
在治療的同時,兩組患者都會有不良反應的出現,實驗組的患者出現嘔吐6例,心動過緩3例;對照組出現的不良反應相對多于實驗組,有嘔吐癥狀10例,心臟過緩12例,心臟驟停3例。
3 討 論
老年竇性心律不齊具有發病急的特點,對老年人的危害比較大,臨床表現為心慌心悸、暈厥等癥狀,心律和脈搏會出現不規則的改變,引起竇性心律不齊的原因也有許多種,其中包括呼吸性和室相性等。竇性心律不齊對身體的危害比較大,有的可能會引起心理梗死和心肌缺血,這兩種病都是比較嚴重的,預后不好的話,會造成死亡。使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增加,造成心室的充盈下降,最終病情逐步惡化,導致心臟衰竭,功能減退。
治療竇性心律不齊,通常選用的抗心律失常藥,我們本次研究選用的是胺碘酮和普羅帕酮,給兩組患者注射不同的藥物,觀察他們最后的臨床效果,最后,我們發現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有一定的區別,實驗組患者的療效要明顯優于對照組,有效率較高,并且實驗組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這個結果說明了,不同藥物的治療效果不同,在治療時,盡量選擇有效率高,不良反應率低的藥物,使患者的病情更容易恢復。胺碘酮的效果優于普羅帕酮。用胺碘酮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病情,減少他們的痛苦,也可以較低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可以考慮在臨床中推廣
應用。
參考文獻
[1] 高菊芳.老年竇性心律不齊臨床特點及治療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20):105-106.
[2] 田丹丹,石 穎.老年甲亢性心臟病的臨床特點與治療體會[J].中華心臟與心律電子雜志,2016,(02):76-78.
[3] 楊福純.52例老年竇性心律不齊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3,23(9):5008-5009.
[4] 李 穎,呂建瓊.232例老年竇性心律不齊心電圖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8):288-289.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