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猛
[摘要]價值觀是在觀念上形成的一種價值評價與判斷,它對于人們自身行為的定向和調節起著重要作用。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主流價值取向是健康積極的,但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亟待解決。為此,高職院校教育管理者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更新育人理念;健全教育體系,塑造價值取向;落實主體責任,強化思想引領;利用課堂教學,形成育人合力;注重實踐育人,提升職業素養,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成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價值觀;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C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5-0055-02
一、調查對象基本狀況
問卷調查針對北京地區5所高職院校學生,采用整群抽樣方法,其中有效問卷1571份,占回收問卷1672份的93.9%;無效問卷101份,占回收問卷1672份的6.1%。問卷變量50個,Cronbacha信度系數為0.861。表明高職院校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凋查問卷內部一致性高,信度較好,可以認為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在信度。
二、高職院校學生價值觀現狀及成因分析
在凋查問卷中,包括思想狀態、學習、心理、社會實踐等不同的維度,由于涉及的變量比較多,本研究以思想狀態為重點內容,圍繞對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時政熱點的看法等若干問題,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價值觀現狀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學生的主流價值取向是積極向上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比較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待進一步加強教育與提高。
(一)價值觀現狀
1.政治信仰堅定,但思想認識不夠
在政治價值觀方面,從問卷結果來看,雖然高職院校學生表明信仰馬列主義,堅決認可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對于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度非常高,比例達96.7%,但是他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具體含義、包含內容,都缺乏清晰的認識,對于國內外重大時事政治關注的并不多,政治態度較為冷淡;同時政治意識不夠強,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主動性;在黨建方面,沒有端正自己的入黨動機,功利化現象比較嚴重,不能做到從思想上真正入黨。
2.注重個人價值,功利化趨向嚴重
首先,價值目標方面,高職院校學生更多的是從自身角度出發,關注自身的實際發展,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會價值目標,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還不夠;其次,價值手段方面,大部分學生思想比較端正,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心存僥幸,不愿意付出努力,總是希望能夠走捷徑;最后,價值評價方面,衡量一個人是否取得成功,更應該看重的是其所產生的精神價值,而不在乎物質利益的多少,但現今部分學生往往用金錢、權勢等標準來評價和判斷,反而失去了價值的真諦。
3.講究現實利益,忽略精神追求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高等職業院校以其鮮明的職業特色,致力于培養高端技術人才,逐漸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對自身發展認同度并不是很高,而且在擇業過程中,部分學生的就業期望脫離實際,沒有能夠準確定位自己,他們不考慮社會的實際需求,盲目偏向于就業地域、薪酬好的企事業單位,貪圖工作的安逸;還有些學生缺乏奉獻精神,沒有響應國家號召,不愿意在基層從事工作,更不愿意扎根在中西部偏遠地區。
(二)成因分析
1.新媒體迅速發展帶來的沖擊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改進和發展,微信、微博等各種社交媒介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應用,人們開始進入新媒體時代。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來講,手機是他們校園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使用新媒體產品的密集群體。新媒體的產生,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及思維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方面,它所具有的開放性和超時空性,使得他們能夠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瀏覽到最新的時事熱點、社會新聞,且能夠通過各種平臺自由地表達觀點和看法,促進了高職院校學生與外界的思想交流;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信息紛繁復雜,高職院校學生在接受新思想的過程中,各種不良的網絡文化也會對他們的價值取向產生沖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亂。
2.多元社會思潮的負面影響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價值、文化理念不斷得到傳播和滲透,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開始盛行,它們否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精神價值,這就使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政治信仰產生了危機,陷入了精神追求的迷茫之中;另外,當前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入到了深水區,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帶來的弊端日益顯現,各種錯誤的社會思潮隨之迭起,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的應用實踐性比較強,能夠經常進入企業參加技能實習訓練,與社會接觸得相對緊密,多元社會思潮的產生,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部分學生集體主義觀念較為淡薄,主張推崇個人利益至上,做事情過于現實,講究“實用主義”。
3.高職院校學生特征的自身因素
高職院校學生的階段性特征,也是產生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首先,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決定了職業技能水平是學生就業的重要砝碼,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高職院校的學生多重視實踐技能方面的訓練,而對于政治理論的學習則并不在意,主觀上放松了對自己思想上的嚴格要求;其次,高職院校學生年齡多接近于00后,且大部分屬于獨生子女,他們主張個性獨立,不愿意接受外部的束縛,但自我約束能力又比較差,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極端化趨勢比較強;最后,大學生這個階段屬于年輕群體,樂于接受和學習新鮮事物,但客觀來講,高職院校學生相對來說知識水平一般,眼界和視野不夠開闊,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太強,容易被錯誤的觀念誤導。
三、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對策
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推動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抓手。結合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價值觀現狀,筆者認為,可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主動適應形勢,更新育人理念
一方面,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伴隨著各種新媒體平臺的普及,使得高職院校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度越來越大,這就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面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改變以往的教育管理方式,充分發揮現代網絡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把握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其發展變化,及時有效地引導網絡輿論,從而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動權。另一方面,經過這些年,國家職業教育有了跨越式的大發展,“中國制造”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部分高職院校教育管理者,他們對于職業教育的觀念仍存在很大偏見,不能正確認識到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因此,高職院校教育管理者必須明確樹立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學生為根本,重視對他們的人文關懷,進一步弘揚和傳承大國工匠精神,才能為“中國制造”培養輸出更多高素質的高端技術應用型人才。
(二)健全教育體系,塑造價值取向
首先,著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積極傳播社會主義主旋律,同時鼓勵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其次,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明確他們未來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從而引導他們自覺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最后,要立足國內外客觀條件,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到自身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珍惜韶華、腳踏實地,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三)利用課堂教學,形成育人合力
一方面,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堅持傳授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緊密聯系學生思想實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同時要改變以往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強凋以學生為主體,豐富課程講授形式,如通過辯論賽、小組討論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努力提高課堂參與度;另一方面,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任課老師在各類課程講授過程中,應關注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一些思想問題,及時地予以反映或解決,使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而不能只負責教書不負責育人。
(四)注重實踐育人,提升職業素養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一方面,高職院校管理者應立足職業教育特色,高度重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到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實踐形式中去,從而為他們搭建學以致用的實踐平臺;另一方面,進入企業或者實訓基地實習,是高職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程,在這一過程中,要善于利用企業文化的力量,將育人工作滲透到實習實訓、技能操作等各個實踐環節,于無形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從而既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又能夠增進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龔宏富,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問題分析與途徑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11(5).
[2]陳正江.新媒介應用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行性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2013(2)
[3]李曉艷.高職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