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偉杰
(惠州學院 音樂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7)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實行高校擴招政策,現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人數劇增。據中國教育在線網統計,2015年畢業生人數達到749萬,2016年達到765萬,2017年達到795萬,大學生整體就業形勢嚴峻。在新經濟形勢下的就業難問題,早已成為國內學者的研究熱點。作為高校的特殊專業類別,業界對音樂類學生職業發展的研究較少,國家教育部門也沒有明確的指導。在這一背景下,分析地方性本科院校惠州學院音樂系近三年的就業狀況,對進一步提高音樂類學生的就業質量,做好就業指導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2003年,惠州學院由師范專科院校升格為本科院校,2006年經教育局批準開辦音樂學(師范類)四年制本科專業,2008年開辦音樂教育(師范類)專科,2009年開辦音樂表演(師范類)四年制本科專業。招生生源主要來自甘肅、湖南、江西、安徽、廣東、廣西等省份。

表一 惠州學院音樂系2015、2016、2017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
惠州學院音樂系近三年就業情況如表一所示。截至2017年9月1日,2015屆的184名畢業生,僅有1名考取事業單位,占全體畢業生的 0.54 %。有12人選擇自主創業,占6.52%,28人在中小學擔任教師,占15.21 %,129人在琴行和教育培訓機構任職,占70.11%,4人升學深造,其余10人頻繁換工作或待業在家。2016屆有164名畢業生,沒有考取公務員的同學,有五個團隊共14人選擇自主創業,占8.53%,22人在中小學擔任教師,占13.41 %,104人在琴行和教育培訓機構任職,占63.41%,5人升學深造,其余 7 人待業。2017屆畢業生共179人,到政府機構就業的有1人,占畢業生總數的0.5%;事業單位36人,占畢業生總數的21.11%;升學7人,占畢業生總數的3.9%;自主創業3人,占畢業生總數的1.67%。我院大部分學生考取惠州、深圳、江西、廣西、甘肅、安徽等地公辦教師的事業單位,其余大多在民辦學校、教育機構從事音樂教育工作。

表二 惠州學院音樂系2016屆、2017屆畢業生就業單位統計表
調查數據顯示(表二),惠州學院音樂系畢業生工作的專業對口率較高,就業相對集中,大多在中小學校、琴行或培訓機構任職。在考取教師方面,專科生與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原因在于用人單位招聘的高人才消費,專科生沒有達到用人單位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是競爭激烈,中小學音樂教師有很多重點本科畢業生報考。惠州學院音樂系畢業生的就業單位相對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有深圳、廣州、惠州、河源、中山、佛山等。2017年畢業生的流向區域可分為七個地區(惠州,廣州,深圳,東莞,珠江三角其他地區,廣東省其他地區,省外其他地區),畢業生絕大部分在省內就業主要集中在惠州及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區,到省內其他地區就業的人數較往年有所增加,尤其是廣東生源的畢業生返回生源地就業的情況持續增加,但到廣東省外就業的人數較去年大大減少。
音樂系通過校企合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提供各種演出實踐的機會,舉辦四項技能大賽,讓鋼琴、聲樂、舞蹈方向的學生積累更多的舞臺經驗,通過五進工程:“進鄉鎮、進企業、進軍營、進社區、進學校”,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學以致用。根據音樂系學生積極活躍的特點,積極開展社團活動,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經過在校期間多層次的鍛煉和學習,使學生在企業面試中占得先機。音樂系鼓勵學生在校期間輔修外系的第二專業,輔修財務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法學、廣播電視新聞學等。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政策,在全社會培植創新創業文化。惠州學院音樂系 積極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加強對學生的創新創業培訓教育,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各種條件,幫助學生向學校、政府申請資金和場地,促進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2015年惠州學院音樂系畢業生中有10人參加過校級創業課題,7人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2016年惠州學院音樂系共有15人參加過校級創業課題,3人參加過省級創業實踐課題,有6人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2017年惠州學院音樂系共有12人參加過校級創業課題,70人參加SYB創業培訓,有3人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
音樂系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創業,開辦培訓班、琴行、舞蹈工作室等等。
惠州學院音樂系的三個專業均為師范類,大部分的學生的理想職業是人民教師,對于從事教師之外的職業存在心理落差,畢業生不愿意從事其它行業或者頻繁換工作。一方面,音樂類專業大部分是女生,受擇業心理的影響,人民教師是比較理想的職業;另一方面,部分同學在校期間過于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培養,客觀上導致她們難以勝任除音樂之外的工作。近兩年,愿意報考國家公務員的學生很少,2016年畢業生有4名報考,2017年只有2名同學報考。據采訪調查了解,很多同學對公務員考試有畏懼心理,對自己文化基礎不自信,對初試為純文化考試的職位望而卻步。
目前,我國每年有60多萬師范生畢業,基礎教育領域對師資的需求只有25萬。師范生整體就業形勢是供遠大于求,而音樂類專業在中小學屬于“副科”,每個班級一周只安排一到兩節音樂課,各地市教育局對音樂教師的需求有限。但是高校擴招和“藝考熱”導致音樂類專業在校生人數迅速增加,音樂類專業的招生和培養規模已遠超社會的需求水平。然而,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我國中小學的在校生人數已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對新教師的需求也在相應遞減,而音樂類教師基本處于飽和狀態;加之,由于適齡兒童減少,很多農村中小學生源逐漸枯竭,中小學校被撤并,教師超編現象普遍存在。
在新經濟下,受擇業心理的影響,重本藝術院校的本科生、碩士生甚至博士生都來競爭中小學的教師崗位。現在很多省市教育局發布的教師招聘要求,設限6所部屬高等師范院校,用人單位在招聘中更“青睞”省屬重點師范院校。惠州學院的學生不符合填報要求。國家應該在制度上改革,制止這種“歧視”的發生,建立更加公平的環境,讓每個層次的大學畢業生獲得競爭的機會和平臺。有的用人單位對惠州學院音樂系的畢業生質量存疑,認為專業的辦學歷史較短。另外,因為惠州學院在廣東省外的知名度不高,也導致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屢屢受挫。
通過對惠州學院音樂系近三年的就業情況進行總結分析,根據就業大形勢和院系特點,采取一系列合適的就業指導措施,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是通過對自我的了解和未來職業發展過程的探索, 確定個人未來職業發展的目標, 并為實現目標制定可行的計劃, 采取恰當行動的過程。薩帕說過,青春期(15-25歲)是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開始階段,對今后的職業生涯起著重要的影響,是最關鍵的階段。對入學的新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了解他們的職業理想,設立明確的職業目標。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根據個人的差異和需求,建立針對性較強的差異化就業指導服務模式,使學生清楚自己適合做什么、能夠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對未來的學生生活有明確的規劃。剖析當前的就業形勢,引導學生提前準備,提高綜合素養,為今后就業和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多渠道發布就業信息,輔導員、學生會就業部通過充分利用新媒體發布最新最全的就業信息。如通過學院網站就業板塊、微信群、學院公眾號等,讓每位畢業生都能夠及時關注到就業信息。其次,對就業指導課精心設計,培養學生應聘技巧,規范簡歷制作,要求學生關注就業信息、瀏覽招聘網頁;此外,積極收集各地音樂類相關的企業招聘信息,經過審查后,發布給畢業生。充分利用學生會就業部,收集畢業生生源地的就業信息,針對個人需求推送就業信息,盡量做好學生的“個性化”就業服務。
據調查,音樂類畢業生就業單位比較看重畢業生的“相關崗位實習經歷、社會實踐能力、社團活動”和“品德修養、工作態度”。而音樂類專業大學生更注重的是鋼琴、聲樂、舞蹈等專業技能的學習,在大學里很多時間都花在學習主專業,并未達到用人單位“一專多能”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向一專多能方向發展,不能只關注自己的“特長”,要努力拓寬視野,向“一專多能”型發展。
鼓勵在校大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除教師資格證外,通過大學四級考試、普通話等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鼓勵學生考取其他類別的登記證書,如會計資格、人力資源管理師、證券從業等資格證書考試,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大多數音樂類專業大學生高考的時候文化科目成績較差,大學不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導致畢業生的外語能力、文字閱讀能力未達到用人單位要求。部分學生未意識到綜合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學校在人才培養上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音樂系積極推進協同育人工作,與企業、政府、劇院、學校合作,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有效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社會適應和知識遷移能力,切實搭建起由“知”到“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橋梁。重視實習基地建設。目前,音樂系有校外實習基地12個,超過學校每專業平均4個的標準,每個實習基地都有掛牌,且管理制度完善。全面實施“名師、名家、名演員、優秀企業家、優秀畢業生進課堂”和學生“進社區、進部隊、進企業、進鄉鎮、進學校”系列實踐教學活動,使各實踐教學環節密切相關,優勢互補。開發學生表演潛力,增強學生與社會的交流和協同的能力,培養社會所需的應用型音樂人才。
惠州學院音樂系根據學生專業特點,采取一系列的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地方院校中音樂類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院校相關領導和就業指導教師的高度重視,加強就業數據分析和理論研究,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時充分發布各地的就業信息、引導大學生加強個人綜合素質等,切實有效地提高音樂類畢業生的就業率。
參考文獻:
[1]張建棟. 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的探索[J].攀登,2007(6):174.
[2]孫明. 試論藝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策略[J].科教導刊,2011(3),207,214.
[3]徐詠. 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特性研究[D]. 復旦大學,2010.
[4]王玉苓. 藝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010(7):442-445.
[5]張松. 藝術類大學生就業提升應對策略[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9(8):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