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立軍,李成秀
【摘 要】絲綢之路隴右段文化重鎮永靖,樂舞文化琳瑯滿目,源自古代巫舞的“儺祭”表演是其代表性文化之一,在凝重而肅穆的祭祀宗教氣氛中又透著古拙、質樸、粗狂、豪邁和幽默樂觀的民風,其文化中無不滲透著儒、釋、道等多元文化因子。文章從儺的儀式、表演形式與內容等諸多方面研究,試圖析出其內在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儺舞戲;儀式音樂;程式表演;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3-0017-02
甘肅永靖流傳的儺文化具有濃郁的原始信仰和巫術色彩,人們用它還愿酬神、驅除邪祟、祈福平安、盼望五谷豐登,至今活躍在河州北鄉境內鄉間。
儺即“面具狩獵法”,最初起源于羌人的原始狩獵活動,后來隨著農業的發展,逐步演變為驅邪除魔、祈風求雨等祭祀活動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面具巫舞。據《詩經·衛風·竹桿》載:“佩玉之儺”意為配著玉而有節奏地響著,早在商時期,儺的語音、語音就與原始宗教信仰和人的身體姿態有關。《法言·重黎》云:“昔者娰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永靖現存的儺文化其形成定是以勞動為前提,巫術為中介,并且融入人們情感的沖動和游戲的本能,融合了該地區多元信仰、崇拜、民俗等文化而形成了具有典型西北特色的儺舞戲藝術,是古代儺禮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一、儺戲分布及劇目概況
(一)永靖儺舞戲的分布情況
永靖地區農耕部落各村都建有自己的神廟,這是村落內部主要的宗教活動場所,通常也是儺舞儀式的重要場所,其主要分布在楊塔鄉、王臺鎮、紅泉鎮、三塬鎮等地,大致分布情況統計如下:
除上述村鎮廟宇分布較為集中外,另有鹽鍋峽鎮、原白塔寺等地均有分布。每到七月“跳會”時節,各村鎮都會自覺組織參加儀式活動,其表演者均為男性,人數常按其演出劇目、面具、服裝和活動經費的多少而定。
(二)常演劇目類型概述
永靖儺舞戲表演劇目較多,按其故事情節與扮演角色大致可分為:神話傳說劇:如《二郎趕祟鬼》、《目連救母》、《牛頭馬面》、《二鬼鬧判》、《單鬼抽腸》、《三娘子降老虎》、《五將降猴》等;演義歷史劇:如《五將》、《單戰》、《斬貂蟬》、《長坂坡大戰》、《華容道釋曹》等;農耕文化劇:如《殺虎將》、《老者放羊》、《種莊稼》以及世俗生活劇《東海皇宮》、《存孝打虎》、《方四娘》等四大類型。
二、祭祀儀式與表演程式
儺戲脫胎于古時儺祭活動,在原始人的神秘主義和儀式世界里,歌舞并非藝術,而是神權力量的象征,人們通過歌舞搭建橋梁,意識與神聯系起來,達到通神、娛神、控制神靈等作用,使神靈免災降幅,故又稱“跳會”。永靖的“跳會”多以村寨廟宇為活動聚點,這種儺儀多在豐收年景農歷七月十二前后舉行,在傳統的儺舞表演中,常有請神、獻祭、占卜、會手舞、面具舞、送神等諸儀式流程,現以峴塬鎮姬川村家廟活動為例,將永靖傳統的“七月跳會”儀式整理如下:
(一)活動前的安排及準備(8月4日-6日)
廟官在活動開始前三天分配工作任務,村民們在廟官的分工安排下提前準備好祭品、香火、道具、服裝、樂器等儀式活動所有相關一切事宜,以備活動正常開展。
(二)活動當天(8月7日)
1.請神:是跳會活動的序幕,村民們把神臺出廟,由儀仗隊前行,鳴鑼開道,在本方福神的“管轄區域”內,按指定路線巡視,村民燃香緊隨其后,巡視一圈后抬神轎入會場廟堂中,點燈擊磬、焚香化表、供果奉花,意為“安神”。
2.獻盤獻牲:每家每戶用大盤饃獻神,碩大而酥軟的大盤象征“神恩浩蕩”,獻牲多用羊、豬或牛,會首和負責人在香案前焚香化表、點燭叩首之后占卜打卦,主持祭禮的老者則要祈求禱告,讓其認領祭品等福神領羊后,宰殺并在其鼻孔內插蔥供于香案,以祭神。
3.會手舞:是“跳會”的開場節目,會手共計24人,不戴面具不化妝,頭戴尖頂紅纓帽,身穿黑袍下著紅色彩褲,每人手持一根一丈有余的雞毛旗桿,隊伍前有“四大九轄”率領,口中不時發出吆喝聲,隊形變化多彩,有“跑大圈”、“跳方陣”、“破四門”、“太極八卦”等,動作古樸,跳旗步伐近似“禹步”。
4.儺戲表演:伴隨著鑼鼓聲,帶有面具的演員伴演著角色以歌舞形態表演故事,敘述和演唱均由場外人員進行敘述,扮演者只舞不歌,其故事情節較為簡略。
5.游神竄莊:村民8人一起抬神出廟院,沿請神路線游神,寓意神到之處必是降福之地,村民們緊隨其后焚香。
6.差神保愿:差神儀式大殿內擊鼓表演。祈求神官差神,來滿足不同信眾的諸多愿望,使愿望得以早日實現。儀式過程約長10分鐘。
7.送神:跳會儀式的最后一項則是將請來的諸神靈依次送走,把懸掛在廟院內的剪紙神牌全部拆下,放入火盆焚燒,邊焚燒邊唱經,感謝神靈賜福。整個儀式活動長約15分鐘。
(三)封存物品,答謝賓客(8月8日)
活動結束次日凌晨由廟官及負責人等封存面具、服裝等活動用品以備下次之需,天明后答謝鄰鄉賓客,廟內分食牛羊肉。
永靖儺舞儀式中,整個過程是由多個意義完整的儀項段落依次連接而成。看似繁瑣的“跳會”儀式活動,其儀式也可歸結為“三部性”原則,即“請神—祭神—送神”三個步驟。
儒家的忠孝節義與綱常倫理,道家的符箓齋醮與仙道占卜,佛家的生死輪回與因果報應在民間儀式活動中高度融合,儒、道、佛、巫等多元神鬼組成一個龐大而神圣的家族,和平共處在民間祭壇之上,這對永靖儺舞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耿少將.羌族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徐建群.永靖儺文化[M].敦煌文藝出版社,2010.
[3]石林生.甘肅永靖儺舞戲[M].貴州民族出版社,2005.
[4]薛藝兵.神圣的娛樂[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5]朱運來.傳統廟會現代意義的人類學考察[D].廣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