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浩
【摘 要】本文針對新課標對生物教學提出的培養學生科學的質疑精神的要求,提出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夯實基礎知識、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借助生物實驗和生活實踐活動等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實現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質疑能力 高中生物 教學策略 探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B-0047-02
學源于思,思起于疑。在學習的過程中,質疑是一項重要的能力。生物學科是一門探究性的理性學科,是在不斷的質疑和探究中發展的。促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質疑精神也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應當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當采取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加強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設計相應的啟發性問題,促使學生進行質疑和探究,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轉變教學理念,夯實基礎知識
教學理念對教學實踐具有指導作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對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有直接的影響。教師應當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學生思維、習慣和觀察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對生物基礎知識的學習,在講解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設計,同時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全面促進學生能力和教學效果的提升,進而為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例如,在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減數分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具有啟發性和層次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在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是多少?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是多少?精子和卵細胞中的染色體數是多少?精子和卵細胞在形成的過程中,其染色體數的變化是怎樣的?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有什么不同?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質疑,促使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和探究,學生在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對基礎知識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記憶,為學生開展質疑奠定知識基礎。
二、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調動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引導作用,促使課堂教學有效地開展。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引導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并且提出新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位置的轉變,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在實際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從以下方面入手:其一,在教學組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過程,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適當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針對學生的學情,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其二,在課堂總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質疑,實現學生知識結構的構建,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例如,在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染色體的變異機應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借助現代化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觀看蜜蜂的生殖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發育的,相應的體細胞中有 32 條染色體;雄峰則是由沒有受精的卵發育形成的,其體細胞的染色體數量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通過這樣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對蜂王、工蜂和雄峰的發育情況產生疑問,如雄峰是由卵細胞發育而成的,那么是怎樣實現減數分裂產生精子的呢?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思考和討論,有些學生認為雄峰的精母細胞分裂可能是一種特殊的減數分裂;有些學生則認為染色體是一致的,但是卻發育成不同類型,應該是環境因素的影響。這樣的質疑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使課堂充滿趣味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然后教師抓住時機引入單倍體方面的生物知識內容,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質疑進行檢驗,促使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內容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質疑能力。
三、借助生物實驗,引導學生質疑
生物是一門自然學科,同時也是一門注重實驗的學科。在生物學科中,很多生物事實的發現和結論,都需要借助實驗進行驗證。實驗是教學的內容,同時也是教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當有效地利用實驗進行教學,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提高。教材涉及不少的實驗探究內容,且設計了實驗的方案,但是實驗并不是只有一種方式,教師應當改變傳統實驗教學的方式和教學目標,重視實驗教學的開展,有效利用實驗過程,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思維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行實驗的創新活動。例如,在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細胞周期和有絲分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洋蔥根尖的有絲分裂進行教學,實驗時,不少學生發現在進行壓片的過程中,在蓋玻片蓋上之后,如果再蓋一層載玻片使用手指進行輕壓,在拿下第一層時很容易造成下面一層和實驗材料的位置發生移動,對實驗的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讓學生結合實驗過程進行思考,再對實驗活動進行合理的改造和創新,最終解決問題。有的學生認為,如果對原有的實驗進行改進,在第一層蓋玻片上增加一小片的濾紙,是不是可以保持洋蔥根尖的完整呢?面對這樣的疑問,可以進行相應的實驗探究,發現其具有意想不到的實驗效果,提出這樣的想法的學生也很有成就感。借助實驗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和質疑,并且根據自身掌握的知識提出新的問題和想法,有利于學生生物學科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展。
四、借助生活實踐活動質疑,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應用和服務于生活。生物課程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生物知識的應用,有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鞏固,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仔細地觀察生活,深入發掘生活和生物知識的聯系,開展相應的課堂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質疑意識的形成,并提出問題,深入探究。例如,在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植物膜的功能與滲透作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生活中的現象設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如生活中的涼拌黃瓜和糖腌西紅柿盤子里會多出一部分水,這些水從哪里來?青菜出現萎蔫現象,怎樣能夠變得更加鮮嫩?通過這些生活現象,學生了解到細胞能夠失水也能夠吸水。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讓學生分析,如在鹽堿地莊稼為什么生長不好?一次性施用過多的肥料為什么會出現燒苗的情況?等等。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從生物角度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和探究,進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總而言之,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應當轉變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的理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借助生物實驗和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參考文獻】
[1]游余群.基于質疑能力培養的高中生物教學實踐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11)
[2]林淑青.生物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