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禮奎
[摘要]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建設要以人才需求為導向,專業建設要確定人才培養定位,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提升物流管理專業師資隊伍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強實踐實訓教學條件建設,以達到提高物流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物流;專業建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038-02
一、高職物流專業建設基礎
我校物流管理專業創建于1998年,2002年招收第一屆高職學生。近年來,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秉承交通運輸行業特色,以江西交通物流園區、物流商貿中心、港口、保稅物流中心、物流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等重點建設項目為契機,與企業深度融合,進行專業教學改革。本專業主要在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師資隊伍、打造實踐教學基地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探索和建設。
二、高職物流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
(一)高職物流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依據《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職成〔2015〕9號)、江西省物流“十三五”規劃與物流人才需求,在物流行業大的發展前提下,利用學院現有的資源,將物流管理專業建成為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品牌專業,成為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物流領域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本專業培養學生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具備扎實的物流管理專業知識,具有運輸、倉儲、配送業務實際操作和管理能力,培養學生市場開拓和物流服務推廣能力,數據統計和信息處理能力,國際物流業務組織和優化能力,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能夠從事交通運輸企業、第三方物流公司、國際貨運代理公司等物流運作管理工作的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
(三)高職物流專業“崗位導向、學對接”人才培養模式。物流管理專業依托與大型物流企業的合作優勢,推行“崗位導向、產學對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崗位導向:即與合作企業共同分析崗位職業任職要求,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并將物流師、國際貨運代理員等職業技能鑒定標準融入培養方案中,推行“雙證書”制度。產學對接:學院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同研討如何實施生產任務與學習任務、行業標準與教學標準、企業生產與校內仿真、生產實習鑒定與專業課程考核、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等方面的對接,校企共同組織、共同考核,完成人才培養全過程。同時根據企業的經營規律和學校的教學規律,與合作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采取“三段遞進、工學交替”的教學組織模式。具體為第一階段(第1、2學期):人門學習階段一基礎能力培養,第弍階段(第3、4、5學期):人行學習階段一崗位專業能力培養,第三階段(第6學期):人職學習階段一崗位綜合能力培養。
三、高職物流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在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打破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的設置模式,圍繞職業活動的各項工作任務或項目組成教學模塊,集素質養成、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專業能力訓練為一體,并融入證書課程,構建基于崗位導向、任務驅動的課程體系。
在核心專業課程的建設方面,我們采用“分析物流崗位職業能力—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和行動領域—對行動領域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的思路,通過物流市場營銷、運輸管理、倉儲、配送等5個崗位工作分析,提煉歸納成典型工作任務,將各典型工作任務按照工作性質相同、行動范圍一致原則進行歸納整合,形成行動領域,然后將各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按照物流倉儲與配送優化管理、物流運輸綜合管理、物流信息技術管理、國際貨運代理及物流企業運營管理五大崗位的職業技能需求,系統開發建設了《儲配方案優化設計與實施》、《綜合運輸作業管理》、《物流信息系統維護與應用》、《國際貨運代理實務》、《物流企業運營管理實務》5門專業核心課程。
四、高職物流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通過籌建名師工作室、教師工作站,營造良好的教師成長發展環境,采取相應的培養措施,精心培育專業帶頭人。通過派物流管理專業教師赴境外考察交流,學習先進職教理念,拓寬國際視野;同時選派專業教師參加國內各類職教能力培訓,讓教師接受新知識、新理念、新方法。組織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深入企業咨詢指導,不斷提升社會實踐能力。通過與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各界聯系,廣泛收集兼師教師信息,并建立兼職教師庫,隨時掌握兼職教師信息狀況,定期更新與擴充。凡新聘兼職教師,首先組織培訓教育法規、職業道德、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基本知識,并對其職業道德、教學能力、技術水平、工作業績和專業知識進行定期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聘用依據,確保兼職教師的教學質量。學院對在教學中表現突出、教學效果良好的兼職教師,采取特聘方式,實行優質優酬,并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給予獎勵。
經過建設,有效提升了教師隊伍整體綜合素質,為教學模式改革、促進內涵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幾年內,專業教學團隊完成省級、廳級以上科研課題項目17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1項,共發表學術論文43篇,EI全文收錄4篇。
五、高職物流專業實踐教學條件建設
(一)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在校內實訓室基地建設方面,遵循“實用+先進、培訓+生產、綜合+拓展,系統+集成”的原則,建成了物流設施設備、物流信息技術、物流與電子商務、自動化倉儲作業和國際貨運代理業務等5個“公司化情境”校內實訓室,為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專業實踐提供條件。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業意識,學院依托現有實訓條件,整合了南昌郵政、順豐速運和菜鳥驛站等快遞公司,共建了“交院物流快遞服務中心”,由物流管理系學生進行經營管理,通過學生親身參與體驗企業運作,培養學生質量意識和團隊意識,提高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在就業與創業方面,學院創建“E通電商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校中廠,通過引進361度、帝牌等企業,為學生搭建自主創業基地,在基地內,可以為學生提供創業資訊和創業項目等服務,同時學生可以從中得到最豐富的創業指導和最實用的創業資源,通過運用專業知識和市場運營相結合的方式,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在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方面,新建了6家校外實訓基地,擴建了4家校外實訓基地,同時在“江西交遠物流有限公司”內設立了教師工作站,在南昌保稅物流中心建立“廠中校”教學基地,強化了校外實訓基地管理及其教學功能。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學生頂崗實習指導、技術服務和員工培訓等,同時在專業教學改革、課程體系開發、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六、專業特色
(一)搭平臺,產學對接創新。采取“教學、生產、培訓、創業四位一體”模式,搭建學生創業孵化平臺,以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中心,以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規范、時間管理能力、有效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敬業與團隊精神、企業文化等為主要內容進行教學,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二)建體系,實踐教學創新。學院通過與京東商城、江西遠洋運輸公司、南昌郵政速遞物流公司等單位密切合作,以崗位能力為培養目標,構建了物流管理專業“點、線、面、體”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的創建,創新了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創新和豐富了實踐教學方法,創新了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實踐鍛煉效果。
(三)享資源,教學方式創新。依托學院“數字化校園網絡平臺”,建設了具有專業特色的物流管理教學資源庫。按照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能力培養需求,課程資源庫主要包括《綜合運輸作業管理》、《儲配方案優化設計與實施》等5門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典型案例、教學視頻動畫、圖像素材、虛擬仿真實驗實訓項目、行業標準和行業法規、試題庫及門戶網站。充分滿足專業教師教學、學生自主學習及社會從業人員培訓的需求。同時在學院搭建的“物流教育網校園端教學資源庫共建共享平臺”基礎上,重點開展了物流管理專業及專業群的課程、資源、虛擬實訓、人才就業等方面的建設工作,為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提供了大量電子書籍、教學視頻、動畫、虛擬仿真實訓(二維、三維虛擬實訓)等多種教學資源,該平臺可面向其他院校開放,實現校際之間共建共享。
(四)組團隊,技術服務創新。通過創建物流技術應用研究所,組建了以專兼職教師為主體的服務團隊,在此基礎上申報成立了江西省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咨詢考評機構,開展了以全省交通運輸行業為對象的對外技術服務工作。同時依托江西省交通運輸行業現代交通運輸物流重點實驗室,開展了“道路運輸車輛安全預警系統”項目研究和編制了《江西省交通運輸生產安全隱患排查成套系統研究與實施指南》。通過社會服務,既鍛煉了一支專業教學與社會實踐相聯系的教學隊伍,又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七、專業建設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當然物流管理專業建設雖然取得成就,但是還是有些不足之處:(1)校企合作的深度及長效機制有待加強;(2)課程建設成效不顯著,教學資源庫建設有待加強;(3)雙師素質教師及兼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有待提升,參與社會服務的深度與廣度需進一步拓寬。
改進措施,正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以下整改措施:(1)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創新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2)依托“物流教育網校園端教學資源庫共建共享平臺”,開展物流管理專業及專業群的課程建設;(3)鼓勵和支持教師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引進“工匠”進校園、教師下企業,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浩,王敏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點、線、面、體”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建設[J].交通職業教育,2014(4).
[2]黃盈盈,熊智.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研究[J].職教論壇,2016(5).
[3]趙程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