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陳俊強 劉金祿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到我國學習臨床醫學的外國留學生日益增多,留學生教育已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反映學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標志。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中,我們總結了關于留學生胃腸外科學教學的經驗與體會,以利于今后更好地開展留學生教學工作,提高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胃腸外科學;留學生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4.008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04-0022-03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clinical medicine in China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and the educ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symbol to reflect the level of school education.In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we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teaching work of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future,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Gastrointestinal surgery;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Teaching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到我國學習臨床醫學的外國留學生日益增多。國內許多招收醫學留學生的院校都在不斷的探索留學生的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目前,留學生教育已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反映學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標志。如何做好留學生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許多醫學院校面臨的難題與挑戰。
我教研室從2007年開始承擔留學生胃腸外科學理論教學及臨床見習帶教工作,現將我們在胃腸外科學留學生教學中方法、經驗和體會總結如下。
1 充分了解留學生的特點
我校留學生主要來自印度、越南、緬甸及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除印度外,其他國家的母語均非英語,且發音帶濃重的口音,語速也比較快,語言溝通有一定障礙。教師應注重提高自身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水平,加強與留學生的溝通交流。其次,外國留學生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及民族習慣等與國內學生有一定的差異,應尊重他們的信仰,在施教過程中盡量避諱宗教民族問題。此外,留學生作為獨特的學習群體,其在生活環境,文化背景、與教育模式等方面也與國內的學生不同。一般而言,留學生的思維相對活躍,課堂上喜歡提問題,樂于師生之間的互動,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但留學生也有不好的方面,如紀律性差,遲到早退現象普遍,在課堂上隨便說話、不專心聽課等,還有部分留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留學生的學習特點,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
2 認識留學生胃腸外科見習中存在的困難
目前本校留學生多來自不發達國家,醫學理論知識偏差,與患者交流困難。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交流障礙 在臨床見習中與患者交流以漢語為主,更有部分是地方方言,大多數留學生對漢語及方言較陌生,詢問病史是通過帶教老師的翻譯間接獲取臨床資料,對臨床診斷等造成一定偏差,同時也削弱了留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另一方面,部分留學生英語發音不標準又帶著地方口音,語速快,與帶教老師溝通不暢,需要磨合才能相互適應[1]。
2.2可供見習的患者少 ①隨著我國患者及其家屬自我保護意識與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患者拒絕做教學“小白鼠”,這給留學生的臨床見習增加了困難;②外科病房大部分住院患者為術后患者,術后疼痛等不適使患者難以配合臨床見習。且術后陽性體征的消失會影響學生對病情的判斷。③胃腸手術對患者打擊較大,術后恢復較慢,在配合臨床見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病情變化,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醫患矛盾。④臨床見習需要理論知識的支撐,故而需要配合理論課的進度,具有階段性特點;但某些胃腸道疾病受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具有季節性發病的特點。在某段時間內極有可能無法找到見習所需的患者。
3 重視教學前期的準備
3.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良好的師資隊伍是教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沒有好的教學隊伍,就不會有好的教學質量。為培養出一支優秀的全英語教學師資隊伍,學校應該采取選拔試講制度,將英語水平高、教學效果好、可塑性強的年輕教師納入留學生教學一線隊伍。為提高帶教老師的英語口語水平,我校開辦了留學生全英教學培訓班,聘請外教及英語專業教師講課,為留學生教學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條件。同時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組織教師到經驗成熟的院校接受培訓,到國外進修學習,請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定期授課,把先進的教學理論、技術引進來。加強教師專業知識的培訓,不斷更新專業知識,了解國際醫學發展的最新動態,不但要把胃腸外科的課程“講好”,還要“講透”。
3.2教材準備 目前我國還沒有統一的留學生教材,我們根據留學生回國后要參加從醫相關考核的情況以及醫學本科生的教學大綱,由學校統一訂購了英文版醫學書籍及相應的參考書目,并據此制訂留學生胃腸外科學教學大綱。還根據胃腸外科相關疾病的最新研究進展,定期增加新的教學內容。
3.3課前準備 為了更好的實施教學計劃,我們制訂了合理的教學進度表,并根據課時需要打破原有的章節體系,將胃腸外科學中某些共性疾病設置為一個主題,建立了“共性疾病群”的主題式教學課程體系。根據專業需求我們一共推出了6 個教學主題每個主題只選取2~3個重點內容詳細講解,其他內容做簡單介紹后交由學生自學。再依據授課的內容及難度,結合能力與專長選擇授課教師,以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4 改進教學方法
理論學習與臨床見習是教學的兩個重要環節,也是評價教學質量的關鍵。考慮到留學生思維活躍,自學能力強,樂于與教師互動,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并不適用。據此,我們嘗試了以下教學方法:
4.1以英語為主、中文為輔的雙語教學方式 師生間的有效溝通與教學效果有著密切關系,靈活運用語言是保證課堂內容有效傳輸的關鍵因素之一。實際教學實踐表明,對留學生采用單一的全英語教學,不一定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3]。我校留學生來華后都需學習漢語一年,并接受漢語考核。大都數留學生能夠進行簡單的中文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口語化的英語并適當運用中文會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經過近期觀察,我們發現在授課過程中靈活運用英文和中文,既彌補了留學生語言水平參差不齊的不足,也為留學生能在日后的臨床實習過程中與患者進行中文溝通做好了鋪墊。
4.2增加課堂互動 一般而言,來華之前留學生在本國接受的多是西式教育法,非常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因此,我們提倡“互動式教學”方法,無論是上百人的理論大課,還是十幾人左右的見習小課,學生都可以隨時提問,與教師共同探討。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隨時提問或引入真實的臨床病例,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對一些常見臨床疾病的認識,擯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學習。
4.3增加視頻教學內容 臨床醫學的教學內容多涉及到疾病的概念、病因、發病機制、病理生理過程、診斷及治療等諸多方面,學生對這些知識,尤其是病理生理方面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臨床醫學知識學習的基石,然而這些內容抽象難懂。適當引入視頻教學,可以將枯燥、復雜、抽象的病理生理等方面知識生動、簡明、形象的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得這些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加深學生印象,活躍課堂氣氛,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4.4采用CBL結合PBL結合的雙軌教學模式 我校招收的留學生多來自緬甸,印度等東南亞經濟落后國家,學生的基礎理論與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參差不齊,但大部分留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強,喜歡與老師互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所以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已經不適用于對留學生的教學。PBL教學模式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由教師引導,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教學活動中我們應根據留學生的以上特點,以學生為主導,誘導其自主探索學習方法,發揮個人能動性及創造性去解決實際問題。CBL教學模式符合醫學專業病例為主的特點,學生在模擬醫師面對患者的工作程序,充分運用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對臨床典型病例進行自主分析和決策,使學生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并從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應用的思維模式,這將從根本上提高留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兩者的共同點是以問題為導向,都離不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正好適合于留學生的學習特點。PBL教學法更強調學員的自主學習,CBL教學法可以有更多的臨床實踐機會[5]。經過近期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雙軌教學一方面發揮了PBL的優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其探索與批判性思維;另一方面,由于CBL教學需要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面對同一臨床命題,共同尋求解決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
4.5引入循證醫學教育新模式 在醫學生中開展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目的是為了讓循證醫學理念植根于醫學生的思維并用于指導其醫學實踐,從而改變傳統的臨床醫學決策模式,在臨床見實習過程中建立基于目前最新研究證據、廣泛專家的臨床經驗以及患者意愿而制定的新型醫療決策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證醫學作為一種新興的醫學方法學,在胃腸外科學中引入此種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通過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引入循證醫學教育理念有以下益處:①從固定、死板的傳授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如何靈活學習、運用知識,從被動吸收教學理論轉變為積極主動學習最新的科研成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②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由死學到巧學的轉變,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積極主動掌握對自己最有用以及當前迫切需要的醫學知識,使學習效果達到最優;③實現從短期醫學教育到終身醫學教育的轉變,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提高自主探索新知識的能力,落實終身醫學教育的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張明琛,曾小云,朱筠,等.標準化病人用于留學生內分泌臨床見習初探[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1):68-70.
[3]劉婷,楊嵐,石志紅,等.來華留學生臨床醫學教學方法改進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學,2015,23(4):659-661.
[4]楊國愉,馮正直,張艷,等.現代醫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往初探[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1):17-19.
[5]馬雋,王艷,牟曉梅,等.CBL結合PBL雙軌教學模式在留學生兒科影像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5,35(6):709-710.
收稿日期:2017-9-6;修回日期:2017-9-15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