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欣 董彥杰
摘要: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正本清源,堅持以紅色文化作為重要理論基礎,深入提煉紅色文化中注重生態、和諧創新、與時俱進的生態文明屬性,并在實踐中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的宣傳、教育、發動群眾等作用,使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做到改革進程全民參與、改革成果全民共享。
關鍵詞:生態文明;紅色文化;意義
一、紅色文化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
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之下,我國的歷史文化傳承以及歷史經驗教訓對如今的各項事業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紅色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自然對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事業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之中所創造的專屬于中國人民和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優秀文化。紅色文化包含了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所進行的一切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民族革命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和教訓;也充分吸取了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之精華。其中人與世間萬物共存共榮的傳統思想以及放手發動群眾,凝聚全體人民力量共同面對問題的集體主義思想,對當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尤為重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發展之中的環境問題就引起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之注意,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征詢對農業十七條的意見》中,毛澤東同志指示要在十二年之內基本消滅荒山,“均要按規格種起樹來,實行綠化”。與此同時,中共黨內糾正大躍進、大煉鋼鐵運動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1963年,我國出臺了《森林保護條例》,1967年進一步發布了《關于加強山林保護管理、制止破壞山林、樹木的通知》。這些法律、規定的頒行,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現代化建設早期就已經相當重視環境問題。
在1973年,我國出臺了《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中國共產黨在這一階段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在人口控制、水利建設、自然環境保護等方面創造性地進行了實踐探索。這些環保方面的嘗試體現了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高瞻遠矚,致力于探索一條和西方資本主義“污染——治理”道路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環保發展道路。這些早期的探索,雖然伴隨著建國初期的各種政治運動而大多流于表面,但是我們仍需認識到,正是這些不成功的探索,形成了我國紅色文化中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事業的基本思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更為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當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大局之下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與此同時,中國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發動群眾,凝聚全民力量辦大事的優秀品格,也在我國早期的生態環境建設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毛澤東高度重視水利治理工作,他在革命戰爭年代就指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們也應予以極大的注意。”而在建國之后,水利治理工作長期作為全黨的工作重心之一,在社會生產力尚低下的建國初期,毛澤東預示到“在合作化的基礎上,群眾有很大的力量。幾千年不能解決的普通的水災、旱災問題,可能在幾年之內獲得解決。”據統計,光是利用一九五九年冬春進行的大規模水利治理就調動了全國七千七百萬群眾參與,這些治理建設工作在其后的歷史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這些成就,也進一步豐富了紅色文化的生態內涵。由此可見,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當代先進文化的主流,其本身蘊含著生態的本質,也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生態實踐的經驗和教訓,毫無疑問,紅色文化是當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充分認識和發揮紅色文化的生態文明建設意義
如今,我國處在重要的改革機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需要全體人民凝聚共識,貢獻力量,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同樣如此,我們應當充分吸取紅色文化中的生態思想和群眾工作理論,創造性地將之運用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之中。
第一,正本清源,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厘清中國共產黨人生態實踐的進程以及生態思想的變遷。從毛澤東同志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到鄧小平同志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系的闡述,從江澤民同志對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的反思以及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提出,再到胡錦濤同志指明和諧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方向。中國共產黨的生態思想源遠流長,傳承有序。如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五代領導集體實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正是對中國特色生態文明事業的最新實踐,也是對紅色文化的忠實傳承和進一步豐富。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要認識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絕不是對以前實踐道路的修正,更不是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踐的否定。
第二,以史為鑒。進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學習紅色文化中生態建設思想的同時,還應當不斷回顧歷史,在實踐的失誤和教訓之中總結經驗,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大,經濟發展不均衡,社會貧富差距現實存在,多種社會矛盾并存的復雜局面之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能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方針,不能避重就輕,更不能因噎廢食,如何在確保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毫無疑問,紅色文化中的歷史經驗教訓,特別值得我們汲取。
第三,堅定領導,發動群眾。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紅色文化中充分學習“在黨的領導下,放手發動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之優良傳統,近年以來,我黨以及學界部分有識之士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各行各業中存在著“黨的領導弱化”以及“重業務、輕政治”的趨勢,這種趨勢應引起極大重視和警惕,必須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提和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放手發動群眾的前提和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只有中國共產黨可以凝聚起全民的力量,積極投身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之中,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向前。
第四,凝聚價值。毛澤東說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發動群眾與否,對于任何實踐都具有著成敗的決定意義。要發動群眾,就必須進行宣傳教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充分發揚紅色文化之中宣傳、教育群眾的先進經驗。對此,我們應當理性認識到改革開放之后思想界的泥石俱下,當今,我國社會較為普遍存在著價值觀念多元化,拜金主義、利己主義蔓延的趨勢,要重新凝聚全國人民的價值觀念,就必須從紅色文化中汲取豐富的歷史營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我黨將紅色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凝練而成,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民踐行將決定新時期群眾發動工作乃至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成敗,進而決定著全面深化改革事業的成敗。而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全民踐行,就必須充分學習紅色文化之中所蘊含的宣傳教育方面之歷史經驗,在此基礎上結合新時期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現實需求,銳意創新,開拓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新的實踐之偉大道路。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胡長生.紅色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基因[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4,35(05):63-68.
[4]楊圓.芻議毛澤東的生態思想及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4(04):85-88.
[5]王秀春,張本效.建國后毛澤東生態思想的實踐探索與當代價值[J].理論導刊,2013(12):64-67.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