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霞 崔新平
【摘 要】語境動態適應的過程是措辭使用者在不同交際環境與不同交際對象上采取相適應的措辭的過程。措辭使用過程中必須結合語境選擇語言。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涉及目標語與原語之間的動態過程。本文以賽珍珠幾部英文原著的書名翻譯為例,討論配合語境的動態順應翻譯。
【關鍵詞】語境;適應;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2-0175-02
一、前言
伴隨經濟的繁榮,文化事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措辭使用學問的不斷發展,對翻譯的探索越來越受到國內外語言學界與譯者的關注。比利時語用秘書長范·諾斯特蘭在《理解語用學》一書中提出了“理解語用學”與適應論的觀點,并以全新的視角理解與解釋語用學。根據措辭與適應的理論,措辭的使用流程是語言選擇的流程。語言使用流程中的措辭選擇必須配合交際環境與交際對象。
在使用措辭的流程中,措辭的選擇必須配合語境。配合性是措辭使用的關鍵所在,它指的是語言使用者從可選擇的語言程序中選擇的靈活性的一種,以滿足交際的需要。適應理論認為,使用措辭的流程是選擇語言方式的流程,而措辭的選擇能夠在任何層次上發生,包括措辭形式與傳播策略的選擇。在措辭使用流程中,選擇必須配合社會環境與客體,以便溝通順暢,使用任何措辭進行動態的適應、動態與語境都與客體密切相關。由于動態與上下文密切相關,如何理解與定義上下文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上下文語境,如馬里諾夫斯基總結為文化語境與情景語境,杰弗里·利奇認為語境是一個演說者與聽眾共享的文化背景。胡莊林教授將語境分為兩種,即“情景”和“文化”。范·諾斯特蘭將語境分為溝通語境與措辭語境。總之,上下文語境能夠分為兩類:一種語言在溝通的流程中來表達一定的含義,取決于語境與非語言語境,即主觀與客觀環境因素、文化背景、動機與溝通方式,雙方不同的知識、經驗、肢體語言等。
二、語境動態適應理論與英文原著的書名翻譯
根據適應理論,措辭的使用與選擇流程是動態流程。這個動態的流程與時間、文化與措辭結構互相影響。翻譯措辭的選擇是適應原始語境與措辭結構的動態流程。在此流程中,應將時間與空間、語境、措辭結構、交際意識等因素結合起來,反映出作者的真實意圖。語境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包括語言、社會、文化等諸多語境,其關系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在翻譯流程中,詞匯的選擇與意義應該適應不同的語境。翻譯是措辭結構與原語語境之間的動態適應流程。語境適應的動態性也反映在原文標題的翻譯中。
賽珍珠(1892-1973),一位在中國長大的美國婦女,1938年因其名著《大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被大家所熟知。本篇文章打算選取她的幾個作品,將由書名的翻譯來探討語境動態順應論與翻譯。
將一個名著翻譯出一個好題目很難,好的題目常常成為一本書的點睛之筆。翻譯得好的標題能夠讓讀者看到它的名字時獲得一種美感,同時也能大略知道書的主題。從語境動態適應的角度來看,翻譯的本質結合不同語言的各個方面差異,在動態過程中去尋求一個平衡,使得翻譯的原文不失去原本的味道,使得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能夠達到相同的交際效果。
標題翻譯主要是意義翻譯與語音翻譯為主的翻譯策略。意義能夠基本保證原有措辭與文化的形式與內容,盡可能使譯文忠于原文,讓讀者明白題目所包含的內容,也可以感受到標題的美感。書的標題體現了文本的基本內容與中心思想,優秀的翻譯能夠達到牽引讀者的橋梁的作用。
在翻譯書名的流程中,將其整合為一個動態流程,能夠更好地總結標題。譯者作為第一讀者必須首先完成對原文的理解,充分理解當時整篇文章的內容與歷史背景,表達作者的意識形態及其目的,闡釋與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有關的解讀流程。
以賽珍珠《大地》為例。《大地》最初是由伍蠡甫在翻譯為《福地》出版的。后來,“福地”被胡仲持翻譯成“大地”,由書店出版,直到今天。筆者認為,“大地”比“福地”翻譯得優越,因為整篇文章的內容更接近于書的內容與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賽珍珠作為一個在中國農村長期生活過的人,她想描述一個在農村的農民的生活經歷,以反映當時中國農民的大部分生活,這表明農民世代依附于土地,土地是中國人民世代重視的瑰寶。《大地》中關于王龍與他的妻子在田野里工作的描寫,從這個描述能夠看出,賽珍珠把中國無盡的肥沃的土壤——在眼底,幾千年來中國的歷史——在書中,賽珍珠將王龍夫婦耕種的這一塊土地,以小到大,從點到面,把它作為一個典型,并反映出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性,這是文學與藝術的作用。如果翻譯成“福地”,讀者很容易想到王龍的一小塊土地——財富的寶庫。“大地”的含義是不同的,它指的是無限肥沃的土地。這片肥沃的土地是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與繁榮的先決條件。一個“大”字從時間跨度和空間維度上給了讀者豐富的想象力。“大地”的內涵與整個作品的內容相對應。
《諾言》是賽珍珠1943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英文名為《The promise》。小說講述了在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歷史背景下,林勝和魏梅麗的因為戰亂而動蕩的愛情故事。一般譯為《諾言》或《希望》。結合文章《諾言》更為貼切,從第一層面上來看諾言指的是林勝對于魏梅麗許下的愛情諾言:他會從戰爭中安全快速地歸來;更深一層指的是大背景下中國與其他盟軍的諾言;從根本上,諾言也指歷史的公正,歷史許諾終將還原真實。而譯為《希望》則更加傳神,從題目上就給人一種積極的姿態,從題目就可以感受到文章中描寫的種種悲傷、痛苦、黑暗終會有光明的一天,因為充滿著希望,愛人會歸來,戰爭會勝利,歷史會為我們正名。
結合語境動態順應理論,筆者認為《諾言》更為貼切,因為在中國文化中誠信重諾一直是中國人基本的道德標準,諾言兩字在中國文化中意義頗重,這份厚重感更適合這個頗為沉重的題材,也體現出了中國人民對于自身道德的堅守。
賽珍珠的另一部小說《群芳庭》很難翻譯,因為這個故事不是關于一個特定的“亭子”,而是關于一個富裕家庭的故事。主要問題是:在吳夫人40歲生日之后如何生活。吳老師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個白衣傳教士,她是她的客人,她有一個非常舒適的生活。一些人將“Pavilion of Women”翻譯成“群芳亭”與之相似的還有“女子亭”;有些人把它翻譯成“閨房”與“閨閣”。那么,Pavilion究竟該翻譯成什么呢?朗曼對Pavilion的權威解釋是:
1.一個運動場旁的建筑物,用于運動員與觀看比賽的人。
2.為公眾娛樂或展覽而制作的一個大型展會。
3.用于夏季展覽的大型帳篷。
Pavilion的意義被逐漸擴展為“裝飾建筑”。翻譯Pavilion為“亭”或“閨閣”是不合適的。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閨閣”常指的是在深宅的院子里的封建時代的小姐們,住在相對封閉的地方。其次,因為《Pavilion of Women》中的兩個核心詞不翻譯,不只是失去了原有的文字內涵,也看不出一個女人還是好多個女人作為小說的主角。因此,最好把它翻譯成“群芳庭院”或“群芳園”。
三、結束語
任何語言都應該是動態的。語言的選擇與交際的環境、對象、目標需要保持一致。翻譯作為不同語言間的交流方式更應該符合上述原則。文化的土壤孕育語言,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載體,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在賽珍珠小說標題的翻譯中,必須以情感表達的思維方式與習慣,以動態語境適應理論、語境與原語結構語言的幫助來進行動態適應的調整,來思考英語與漢語的文化。在標題的翻譯中,根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語境與不同的語言結構,選擇合適的翻譯,在目標語中更傳神,讓受眾體會原語含義,使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余歡.從動態順應論看文化語境的翻譯[J].安徽文學月刊,2008(6):299-300.
[2]何傳春.語言順應論動態觀與不同文本譯文順應語境程度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0(8):149-151.
[3]姜婷婷.語境順應論視角下電影字幕漢英翻譯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