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霞
摘 要: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小學階段的兒童,對世界的認知不存在主客觀世界之分,在他們眼里很多毫無生命的東西都可能變得鮮活,這是他們的年齡、思維、認知、興趣、語言表達方式等特點所導致的。因此,教師在習作的教學中應堅持從孩子的視角貼近生活,不設命題地讓孩子們盡情用文字語言展現自己的個性和童趣,從而激發學生對習作學習的興趣,不斷增強寫作的愛好和自信。文章作者對在小學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還原兒童本真、讓習作更能流露兒童的天性和真情實感提出自己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遵循;兒童本真;小學習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08
一、兒童習作失去本真的原因
閱讀的根本是要回歸生活,而小學習作要源于生活。習作應當是兒童與生活相互關聯下的真實表達和感情流露,而不是閱讀后對文字重新堆砌又回到習作中的過程。兒童習作中的這種“無我”,恰是因為缺乏兒童的本真,缺少對自我生活的真實表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小學語文課堂習作教學中,教師指導失度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仍延續著傳統習作課教學的思維模式和程序——教師主導課堂,“填鴨式”教學。教師自說自話,語言、觀點成人化,缺乏對兒童這一主體內心的關注,為追求習作的“成品化”而揠苗助長,忽略學生的內心體驗,用范文的標準來要求學生,習作訓練模式化,讓學生套用固定例句,習作就像語言的堆砌,毫無生機。
2.小學生生活體驗少,習作往往是東一句西一句的胡編亂造
小學教學多數仍以傳統為主,課外活動少,相對過重的課業負擔和應試教育奪取了兒童在這個年齡段應有的外界活動時間。網絡、電視、家長日常工作生活的忙碌也一定程度減少了孩子的課外活動機會。孩子不能感受外面的事物,自然無法形成情感體驗,再加上教師課堂習作前的灌輸,寫出的習作自然失真,滿篇“荒唐言”。
3.習作缺乏生活內容,成了寡淡無味的空言
習作的內容或是來自于教材,不能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的實際,又或是教師在內容選擇上不恰當、不實際,這都難以讓兒童發揮其本真的天性優勢,難以有共鳴點,自然寫出的習作泛泛而談,毫無味道。
二、小學習作教學促進真我的策略
1.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應遵循兒童在言語表達方式上的本真
小學階段的兒童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認知、理解和把握尚不能形成概念,對他們來說,一切事物都是有形的、有生命的,他們甚至是異想天開的。這些特點形成了他們對自己生活周圍的事物的獨有認識和解讀方式,而語文的習作教學讓他們進行自己言語的表達時,更多呈現出的是直觀、靈性、感性。以一小學生的習作為例,他寫道:“小鳥從湖上飛過。天上有一只鳥,水里也有一只鳥。啊,小鳥掉進湖里了!” 這句話所呈現的是小學生的思維和視角。因為從成人的思維和認識角度,天空飛著的小鳥是不可能掉進湖中的。這名小學生真正表述的是空中飛著的小鳥正好倒映在鏡子一樣的湖面。而兒童卻用我們認為“錯誤”的思維,直觀形象地用言語表述了他們對這一場景的認知理解。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認識到孩子這一本真天性,并尊重和遵循他們運用言語的個性與靈性,并結合語文語言文字教學,因勢利導地讓他們更合理地加以表述,使句子語言逐漸符合語文語言的規范。
2.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對學生寫作的指導要貼合其生活體驗
教育學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等觀點,這足以說明日常生活就是小學生的一個大課堂。貼近生活的體驗對于學生將習作內容轉化為符合自己興趣和思維的言語是有著深刻的意義的,同時教師在對學生的習作指導中語言交流也應生活化。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深入情境角色中,讓學生越來越放松、思維越來越活躍和開闊,從而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中為習作奠定基礎。這種課堂模式可以擺脫傳統教學中習作指導的模式化,學生不再是為習作而習作,在習作中毫無兒童的本真。學生能夠根據生活的體驗,想我所想,寫我所寫,感受習作的真實意義與生活體驗的直接關系,使學生習作的興趣和表達欲望一體化。此外,語文教師還應重視課外活動對兒童的體驗作用。因為兒童自覺的理性思維還不成熟,自然地,他們只會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構建對外界的認識。而作為新課程理念生長點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夠營造適合兒童活動本性的教學生活,能通過具體真實的活動讓兒童回歸生活狀態,増強活動的實踐性體驗,并為習作教學創建一個靈動而開闊的空間。
3.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應遵循兒童本真的心理特點
趣味、新奇的內容更容易引人入勝,也符合小學生好奇、渴望表達的心理特點。在小學語文的習作教學中教師應當圍繞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創設相應的課堂情境,更好地激發出學生們本真的天性,觸動學生的內心,進而讓學生的習作能夠筆隨心動。如習作課,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寫自己經歷過的趣事。首先,教師可以先以自己或經歷過的趣事為引線,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開懷大笑。其次,讓學生也輪流說一說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趣事。最后,教師做指導,學生變為課堂主體,孩子們紛紛暢所欲言,整個習作指導過程輕松愉快,貼近學生生活,從頭至尾教師沒有提一句習作要求、習作技法,但這一切已經滲透到聊天中去了。利用游戲進行教學,體現的是平等、參與、合作、互動,是符合兒童的心理的。
4.重視對兒童習作的評改,并認識其對習作課的重要性
對小學生習作進行評改是習作課堂教學的重要后綴,作用至關重要。對兒童習作好的評改,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寫作體驗和成就感,從而增強寫作的自信,認真思考自己的不足,更具耐心地在老師評改要求下積極主動進行二次修改。課堂中,教師以小紅花作為星級評價的標桿,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對自己和其他同學的習作開展自評和互評。這一過程不僅讓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得到調動,而且使每個學生的習作自我修改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因此,教師在小學習作教學遵循和促進其本真回歸中,要培養和引導兒童的自我評改和互評互改。在這一評改過程中,教師還需要不斷提醒小學生,要認真且耐心地傾聽、接納意見,學習和吸收優秀習作中的優點,在提出同學不足的同時反觀自己,進而產生修改自己習作的動力。
最后,也可以嘗試讓教師當學生,寫自己的童年習作,然后讓學生來進行評改。和小學生寫同樣的習作題目,又讓學生給自己的語文老師來找錯,兒童的興趣和熱情瞬間得到激發,并有一種“老師”的責任感,這種教學方法往往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兒童主動意識的增強也促進了他們作文修改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當然,在學生給教師的評改中,教師要堅持兒童的本真視角,真誠、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合作,讓兒童享受到評改的快樂,在快樂中,習作的評改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的培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1]錢儷元.小學“童化作文”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5.
[2]蔣軍輝.習作教學應堅守兒童視角[J].小學語文教學:園地,2017(11):30-31.
[3]姚海玲.發現:兒童“真我”習作必然的生命路徑——新課標觀照下對小學生習作“無我”現象的思考和探求[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S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