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垚
摘 要:優美的新詩集審美與教化功能為一體,有效實施高中語文新詩課堂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與創造能力,而且能塑造其靈性,激發其奮斗精神,使其熱愛生命與自然。當前高中語文教材編寫不完善,教學模式落后,中學生求學功利主義明顯,而欲改變此局面,達成以上目的,需充分發揮新詩審美教育功能,使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得知識吸收內化;教師充分開發利用媒介以提高學生對新詩的解讀與學習效率,深化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05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霸娍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弊钥鬃邮?,中國就重視詩歌化人層面的作用。當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即明確了詩歌教學的目標:培養高中學生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今天的高中語文課堂,可以聽到古典詩歌的朗朗吟哦,但現代詩歌卻備受冷落。于新詩教學,教師的責任應該是善于利用新詩無與倫比的美,感化人心,引導學生熱愛新詩,熱愛生活,在詩意的莊園里,如沐清風,茁壯成長。
一、高中語文新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編寫不完善
1.新詩錄入的滯后性
經典性是中學語文課本選編的主導思想。新詩貴在“新”字,是新時代的烙印,是新思想的脈搏。即使這樣,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錄入的詩歌大抵還停留在現代,諸如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名家詩作,卻缺乏當代風范。21世紀新崛起的詩人作品不可小覷,余秀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張棗《鏡中》,安琪《極地之境》等作者皆富于韻味,卻被拒千里之外,更不用說其他小眾詩人的詩歌。而恰恰是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人物、時代特色的作品,推動著詩歌向更高更遠的方向發展,使新詩蛻化為經典,又助力新一輪詩歌的誕生。然而,教材往往忽視了這一重要意義,直待新詩成為明日的舊詩,才讓學生重溫經典,回望過去。
2.缺乏整體性與連貫性
高中語文課本始終是斷章取詩,用孤立的觀點選擇經典詩作,而未從橫向與縱向考慮詩歌的萌芽與發展,更不用提外國詩歌對中國新詩的影響了。新詩并非中國詩人的完全獨立之創作,而是深受外國詩人的影響,有著顯著的西化特點,又回歸本土。從馮至到北島、王家新、陳黎等新詩代表人物的翻譯之作也推動了中國新詩的繁榮。只有從新詩的整體性著手,學生方能更好地接近詩歌作品本身,用全面的觀點去剖析詩作,感受詩人的文化空間。
(二)傳統的新詩課堂教學
1.教學方法機械化
新詩是一門藝術,是美育的重要載體,折射著真性靈的光芒。她區別于小說,也區別于散文,卻被教師采用相同的“五段式教學法”機械化地傳授知識,先講作者介紹,再引入創作背景,然后講解詩歌,接著歸納中心思想,最后分析寫作特色,如此循環往復,沒有新意。新詩的現代化詩行體現著現代化情緒,具有多重深意,韻味無窮,有豐富多樣的情感體驗。高中生有著驚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絕不能一味地以教師單一化的闡述或個人對詩歌的體會去把握詩歌,只有用自身的共鳴去喚醒對新詩的熱愛才不至于淪為不思想、不作為的囚徒。
2.教學內容無序化
目前,高中語文教師相對來說閱讀視野較窄,新詩藝術功底和駕馭新詩的理論基礎并不厚實,遇到新詩篇目則陷入無序狀態,大腦一片空白,不知如何進行教學設計,而只得借助零碎的教輔資料和網絡設備,卻未形成完整的知識架構。如果教育者個人無法將新詩內化于己,學生的接受度則可想而知了,正所謂“把詩交到一個不懂詩的人手里,就像把一把劍交到一個小孩子手中一樣危險”。學校缺乏專門的新詩教師,也沒有相對應的校本新詩課程和配套的新詩教材,系統的詩學儲備不夠。在標準化考試中,新詩就像塵封的老照片,丟失了容顏,新詩鑒賞自不必說,在作文題中竟是“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三)中學生求學的功利主義
1.興趣淡薄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這是一個很好的時代,也是一個很差的時代,資源充分地共享,電子媒介取代紙質書籍,文化快餐風靡文化市場。高中生以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在網上獲取信息,聽英語廣播,瀏覽國家地理,看大型歷史紀錄片,在視覺與聽覺盛宴中,既學到了知識,又獲得了豐厚的休閑享受。消遣之余,他們寧可去看流行文藝、追大眾偶像、體驗VR,也不愿意吟哦新詩、陶冶情操,對新詩興趣的淡薄也體現了“互聯網+”對“Z一代”學生生活的嚴重沖擊。在緊迫的高三階段,高中生會利用課間時分做說明文閱讀,看文言實詞、虛詞,直到精疲力竭,也從未想過用詩歌來凈化自己忙碌不安的心靈。
2.視野狹窄
現代物質文明迅速發展,精神文明卻越來越匱乏。在學生求學生涯中,各種各樣的高考補習班泛濫,高中生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文化課上,當然,除了語文——一門生硬的功課,上課聽一聽,背一背作文,到了考場還能臨時發揮,再別無其他。高中生的目的性太強,認真地鉆研課本,卻不去讀課外的書籍,閱讀新詩的機會自然是沒有。雖然是高中生,對課本之外的詩人了解少之甚少。
二、對當前高中語文新詩教學的思考
(一)充分發揮新詩的審美教育功能
1.音樂融入新詩教學
《詩大序》有言:“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痹姼枧c音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古至今,詩歌無不與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聲與色的撞擊下,領會跳動的音符與靈動的文字帶來的視聽盛宴。新詩主題或含蓄委婉,或狂放粗獷,依其意境與情感選擇不同音樂,可營造出別樣天地。如在《沁園春·長沙》的課堂導入中可先欣賞《紅旗頌》進行渲染,感受革命熱情的號召;用肖邦E大調離別曲的纏綿幽怨走入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用托賽利《夜鶯小夜曲》表達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深沉悲昂的愛。
2.視頻激發學生創造力
傳統的教學已與時代脫節,而今的教學工具越來越多樣。單純的講述無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宜充分利用相關視頻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光與影的變換中陶冶學生的情操。高中生尚處于青春懵懂的年紀,對一切都充滿好奇與渴望,跳躍的思想與靈活的身影不允許抑制其感情,束縛其思維。有靈有肉的生命個體需要更多的學習體驗和不同的教學方式。在剖析《雨巷》象征的理想幻滅、現實黑暗時,再現“四一二大屠殺”歷史;學習《再別康橋》時重溫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徽因志摩康橋泛舟的情景;用沙畫《媽媽》詮釋《大堰河——我的保姆》深沉的愛。
3.流行歌曲演繹
2016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勃·迪倫的歌曲《答案在風中飄蕩》傳為經典,并錄入北島《給孩子的詩》一書,廣為傳誦;年輕人偏好周杰倫《青花瓷》的韻味深厚,“煙雨、月色、芭蕉、牡丹”等意境悠遠;校園民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同桌的你》《那些花兒》折射青年學子富于詩意的浪漫氣息。所有這些都是詩歌的升華,教師把流行歌曲引入課堂,寓教于樂,寓教于美,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滿足了學生時尚的個性需求。以動態的流行歌曲演繹靜態的課堂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使新詩真正融入學生的靈魂。
(二)研究性學習
1.學生自主鑒賞
在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下,我們的學生都很聰明,對答題技巧掌握得很透徹,做題胸有成竹,但卻并不聰慧,不能觸類旁通,舉一隅而以三隅反。只有學生對知識真正內化吸收,才進入了讀書的至上境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譬如在學習《再別康橋》一詩后,學生自主鑒賞現代詩歌席慕蓉的《渡口》《生別離》,古典詩歌《雨霖鈴》《送別》等,并進行比較,領會古今文人離別的語言、思維和傳情的不同方式,以后類似的詩歌鑒賞即是水到渠成。
2.討論與評點
與小說、戲劇等其他文體一樣,新詩課堂教學同樣也可采取討論述評法。學生可根據詩歌的主題、詩人的感情或營造的意境等來進行探討。比如,《雨巷》一詩,從不同的截面討論,主題上:怎樣理解戴望舒筆下的理想與現實?手法上:分析法國象征主義手法與中國傳統詩歌意象的結合。韻律上:如何鑒賞該作品的音樂性?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個組,派代表整合其中的觀點加以陳述,各組之間、師生之間對不同的見解作適當辯駁,層層遞進,不斷深化。
3.嘗試寫作
美國現代派詩人科克教授有言:“相信兒童能寫詩,盡可能使兒童感到寫詩很容易,很愉快,很興奮?!睂W生借詩歌抒發感情,并在感情升華的過程中加深自己對新詩的理解,以便更深刻地讀詩與寫詩。與此同時,亦可依照新詩的留白空間,聯系生活實際加以續寫,投入自身的情感,或就詩中的某一個問題進行思辨式寫作,鍛煉思維,培養歸納能力。比如,對于《沁園春·長沙》,可要求學生就該詩“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一句寫一篇作文,這是點睛之筆,凝聚了作者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刻思考。
(三)開發利用媒介
教師在新詩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資料鏈接的方式,拓展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開拓學生的思維。在慕課與翻轉課堂風起云涌的時代,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高更好的平臺,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優勢,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深入把握新詩文本。訂閱現代詩刊,普及并深化對新詩的認識與了解;在新詩交流會中,吸收借鑒不一樣的見地,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火花;在踏春詩會中營造良好的新詩格局,啟發作詩的靈性;在詩歌朗誦比賽中取長補短,學習不同的朗誦技巧與風格,用聲音傳播思無邪與真性靈。讓新詩抵達靈魂最深處,滋潤生命,從長遠處展望學習與人生。
三、結語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要突破傳統新詩教學的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營造和諧、民主、自由的新詩課堂,讓詩歌走進學生的肉體與靈魂。雅思貝爾斯云:“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毙略娊膛c學的過程是不忘初心,回到田園牧歌的起點,也是終點。讓學生熱愛生命,詩化人生,活出生活的藝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參考文獻:
[1]王 旭,郭模琴,董 軍.中學語文新詩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S1).
[2]倪慶選.談談與新詩教學相關的幾個問題[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4).
[3]孫曉婭.新詩的思維術——新詩教學的改進策略[J].語文建設,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