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奕華
摘 要:教育的真諦應該是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德性的培養。優質的課堂亦應如此,遵循育人的規律,于潛移默化中潤澤、培養著學生。品德教學中的潤養課堂,就是在教學中創設和諧、融洽和民主的課堂氛圍,從師生合作與生生合作著手,營造多邊合作的課堂;從學科課程和校內外資源的融合著手,充分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資源,讓課堂成為滋養學生生命的樂園,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品德教學;潤養課堂;合作;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06
一、以成長規律凝練潤養課堂理念
日本的教育學者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中這樣描述:教師和學生安心地、輕松自如地構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筑著一種基本的信賴關系,教室里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都是那么的柔和。在這樣的課堂中,教育潤物無聲,水到渠成;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默默耕耘,滴水穿石;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獲得了知識、能力與綜合素養的提升,為幸福人生奠定基礎。
潤養課堂正是順應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教學中創設和諧、融洽和民主的課堂氛圍,并充分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二、以合作融合形成潤養課堂特征
植物的生長既需要陽光、空氣和水分,也需要適合的土壤;學生的成長亦需要良好的教育、教學生態。于學生而言,陽光、空氣和水,便是教學中和諧、融洽、民主的課堂氛圍;適合的土壤便是教學中所使用的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潤養課堂具有以下兩方面的特征:
其一,潤養課堂是合作的課堂。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合作的課堂,是師生合作與生生合作的多邊合作課堂,為教學營造了和諧、民主的氛圍,就如陽光、空氣和雨露一般,滋潤著學生的成長。
其二,潤養課堂是融合的課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打造融合的課堂勢在必行。融合的課堂實現了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校內外各項資源的靈活融合,為教學注入了多樣化的教學資源,猶如肥沃的土壤一般,養育著學生的成長。
三、以品德教學開展潤養課堂實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大。”如何在品德教學中實踐潤養課堂,讓思想品德教育取得“潤物細無聲”的實效呢?筆者認為,需結合潤養課堂的兩大特征——合作和融合來開展教學,形成全員參與的合作課堂,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融合豐富教學資源,夯實學生成長的土壤。
(一)合作的課堂
優質的課堂,必定是一個自由互動、全員參與的課堂。從互動的方式來看,應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和生生之間的合作兩個方面,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實效。
1.師生互動的課堂
師生互動是常見的課堂形式,就參與者而言,師生互動可分為教師與學生一對一互動、教師和多個學生間的群體互動。
教師與學生一對一互動以問答或評價為主。在品德課中,有效的一對一提問能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往良好方向發展。比如在教學《我的中國心》時,身處祖國的學生對赤子之心難于理解,于是筆者通過提問學生“歌詞哪個地方最打動他”,學生認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這句很讓他感動,再順勢總結海外赤子的愛國情懷。品德課堂的評價應以正面評價為主。
教師和多個學生間的群體互動則以視頻、音頻等教學手段為媒介,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流動。筆者在《我的中國心》一課的教學中,以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音頻播放為導入,學生學唱后,筆者與學生一起演唱,在歌曲的字里行間、在師生的情感流動中,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了升華。
2.生生合作的課堂
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約翰遜指出,一切課堂行為都發生在學生群體關系的環境之中,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更強有力。就合作的形式而言,品德教學的生生合作大體包括兩種形式:同桌間的小合作和四人以上分工較細的合作。對于小討論,可采用同桌間的合作,例如《在集體中成長》這一課關于“‘對付趙爽同學的好辦法”的討論,兩人之間發言、傾聽、補充,讓學生在短小精悍的討論中加深對集體榮譽感的理解。四人以上分工較細的合作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既可以是情境扮演的形式,也可以是調查實踐的形式。例如《一起采集民族之花》的教學,安排學生分小組對幾個少數民族進行調查,有的負責搜集圖片,有的負責收集民俗,有的負責整理資料,在合作學習中培養探究精神和吸收別人觀點的能力。
(二)融合的課堂
潤養課堂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融合,這樣的融合既包括學科課程的融合,也包括課內、課外資源的融合,只有立體化的融合才是能夠為教學帶去豐富資源的融合。
1.學科間課程的融合
品德課程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進行融合,不僅能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大有裨益。
筆者依據教材的實際內容,滲透其他學科的知識點,從而達到有機融合。比如在《黃河東流水》的教學中,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材中的《九曲黃河天上來》,讓學生分析修辭手法,利用語文學科知識的滲透,加深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筆者還將數學、科學等學科的知識融合到品德的教學中,極大豐富了品德教學的知識面和知識層次,幫助學生形成了綜合的學習思維。
2.課內外資源的融合
小學品德課程標準強調,品德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因此,教師需注重將品德的學科知識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的課內與課外聯通起來,培養其綜合理解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方面,應充分利用校內的資源,豐富學生品德實踐的載體。筆者結合本校的特色活動和實踐場所,引導學生將品德所學應用于其中。比如特色科技活動中,筆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科技課程、科技節活動,學生不僅習得了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培養了創新精神,發展了個性潛能。
另一方面,應積極調用校外的資源,豐富學生品德實踐的渠道。其一,可結合學校環境實際,挖掘學校周邊的人文資源。如在教授了《世界在發展,生活在變化》之后,帶領學生參觀了廣州七星崗古海岸遺址和琶洲塔,讓學生在實地考察學習中,了解到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其二,應結合課程內容,利用學校附近的社區資源。如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社區民主生活的啟示》關于民主的內容,筆者邀請了街道工作人員為學生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社區中的民主管理辦法,學生切實感覺到民主管理就在身邊。
“梨花院落溶溶月,池塘柳絮淡淡風”,好的教育場景就如溶溶的月色,杳然無痕而又無處不在,好的教學課堂就如淡淡的清風,悄無聲息而又撩人心弦。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致力實踐合作、融合的潤養課堂,以全面夯實學生的品德基礎,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綜合提升。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譯.吉林:長春出版社,2014.
[2]吳 珍.化品德于春雨,潤教育于無痕——談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J].新課程導學,2014(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