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孔燕
摘 要: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也逐步走向合理化和規范化,成為不少初高中畢業生的選擇。但由于職業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加上生源的質量狀況,高職院校在當前的德育中還存在很大的問題。高職院校想要在德育上有所突破和取得成效,必須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特點不斷進行完善和改進。
關鍵詞:高職院校;德育;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26
一、引言
高職院校是適應當前的國情和教育發展需要的高等專科學校,與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課堂模式、學習方式、教育方法和手段上都與傳統的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區別。它打破了教育教學更大程度依賴課本和學術理論的規則,進一步把技術傳授給學生,使每一位學生能擁有一技之長。但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都是在中學期間學習成績較差、沒有機會考取一本二本的學生,這些學生在過去的學習生活中通常被教師認為是“差生”而被忽視,因此,在生源狀況整體質量不高的情況下,高職院校的發展也遇到了諸多問題。尤其是在德育方面,職業院校的教師在面對這些學生時有時候也是束手無策,所以德育的效率和質量都不盡如人意,德育也沒有真正轉化成為學生的行動。
二、高職院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1.對德育重視度不夠,教育方式落后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以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以文化課為主要的學習方向和學習內容,忽視德育的重要性及意義。在德育過程中,教師也以灌輸為主,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無法更好地進行個性發展,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只是讓教師省心的樣子,遵守規則但并不懂得靈活變通,德育的實效性非常低。今天的高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傳統的德育方式,依然以學生聽話和順從教師為準則,對德育的真正含義并沒有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和教師對德育不夠重視,導致部分學生的人格不健全或“三觀”不正,以至于社會對學生的認同度和評價度都不是很高。
2.高職院校德育難度大,德育缺乏經驗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模式、生源狀況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是以職業教育為目標,它培養的人才更偏向于實際應用型和復合型,德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可能被忽視。其次,高職院校學生整體素質相對較低,德育的難度比普通高等院校大。最后,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差異使得職業院校德育沒有經驗可循。
3.傳統德育政治化對高職院校德育的影響
傳統的德育常常把德育政治化。在中學階段,思想品德課往往對學生傳授比較大的概念如人生觀、價值觀、國家情懷和民族感情,但對于個人行為準則和品德培養都涉及較小,這使得德育成為空中樓閣,抽象的德育也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和課堂上,對學生自身的影響和改變并不大。今天的高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延續這種方法,將德育和個人行為的標準擴大到政治方面,使得學生逐漸與德育學習拉開距離,德育也始終無法取得獨立的地位和品格,降低了德育的實效性。
4.德育知行不能合一
當前,高職院校的德育仍然以說教和觀點灌輸為主要方式,這就很難與學生產生共鳴,學生不能真正認識到自身德育存在的問題,那么,要想付諸行動就更是難上加難。并且,長期進行灌輸說教,也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不利于德育的發展。德育的真正意義在于“行”而不在于“知”,學生在長久的學習生涯中,一定接受過很多次的德育,他們缺乏的不是德育知識,而是真正在生活中對德育的實踐和體驗。學生對于德育道理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但真正觸及現實卻不能做到言行一致,或者首先顧及自身的利益,道德認知和行為習慣存在很大差異。因此,高職院校德育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三、高職院校德育解決策略
1.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上隨之涌現出很多不良風氣,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的人生價值觀迅速在校園里蔓延,使寧靜的校園環境也受到了污染。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理念和價值取向,人生價值觀也更多趨向于金錢化和名利化。因此,要提高高職院校德育的實效性,就需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形成一個有利于發展學生品德的校園文化,讓學生在健康的校園環境中對自己的品德進行塑造,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
2.高職院校應提高自身對德育的認識
意識是行為的先導,面對當前高職院校德育存在的問題,學校首先應該對自身的教育進行反思和探索,充分認識到德育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對德育有了正確的認識后,再改變傳統的德育模式,考慮學生對于德育的接受心理與程度,對教育方式進行有效的改進。高職院校還要具有長遠的眼光和戰略性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師團隊的品質和力量,為德育打好堅實的師資基礎,并且對德育課程做到規范有序,對德育內容提出具體要求,提高德育的教學效率,這是解決高職院校德育問題的關鍵。
3.開展德育社會實踐活動
德育不僅僅是德育知識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德育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在于實踐,把“知”轉化為“行”,做到知行合一。因此,要增強當前高職院校德育的實效性,就要在德育過程中強化社會實踐,把德育的理念滲透到學生生活實踐的自主行為中去,讓德育知識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道德學習必須與行為實踐緊密聯系,只有在實踐中,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和體驗到道德品質對自身帶來的影響,才能真正明白良好品德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從而從內心里去接受、從行動上去踐行優良的道德規范。對于學生道德實踐方面,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組織一些相關的社會活動。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到優秀品德帶給社會的積極意義,從實踐中彌補課堂德育的不足,使課堂的教育更具實效性。
4.制訂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機制
在教育與實踐的基礎上,學校還要制訂出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機制,用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去規范學生的行為。在德育評價機制的制訂中,應該突破傳統的德育評價模式,絕不能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唯一標準。德育應該是帶有人文色彩的,那么在評價的過程中也應該更具有人文性,明確獎罰準則,既帶有客觀性又帶有主觀性,既結合整體,又能從個體的成長進行有效分析,以動態的、合理的、多樣的形式進行評價,使學生在健全的評價體系中不斷約束自己的行為,并不斷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學校應該給每位學生建立德育檔案,記錄學生在校期間的行為表現,讓學生認識到品德養成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四、結語
總之,高職院校的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它的發展和完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高職院校要以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為主要內容,結合學校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不斷進行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黃慧君,滕 琴.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現狀與對策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1(1).
[2]李 陽.探究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德育現狀分析與對策[J].無線音樂·教育前沿,2015(1).
[3]周群英.德育內容生活化與德育客體對象化的探討[J].長春大學學報,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