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軍
摘 要: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室內課往往不受重視,因為體育室內課上,學生沒有較高的學習興趣,教師也不能采取較好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使得體育課堂效率得不到切實的提高。在體育室內課中應用多媒體,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體育知識學習興趣,教師也能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進而提高體育教學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體育;室內課;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434;G633.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2-0068-01
在新時期,國家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同時也加大了基礎教育技術裝備建設投入。投影儀、電腦、網絡等各種先進多媒體設施也逐漸走進了基層課堂,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在體育室內課上使用多媒體,能憑借其互動性、高效性以及形象性的特點,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下面,就對體育教師如何在室內課中運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論述。
一堂課成功與否,新課導入有著較大的影響。所以,體育教師在室內課教學中,應該對新課導入引起足夠的重視。為了使多媒體技術在室內課上充分發揮自身價值,教師應該多收集資料,設計新穎的新課導入,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例如,在進行“體育運動美”相關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采取啟發式導入來開展相關教學。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設計一個問題情境:“同學們知道‘美究竟是什么嗎?”之后再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自己搜集到的名山大川的精美圖片,這樣就能將學生的精力都集中到多媒體的屏幕上。在學生欣賞完這些精美圖畫之后,教師可以再給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同學們認為圖畫上的美是什么?”學生積極回答:“大自然之美。”緊接著,教師可以向學生再繼續展示一些有關各種比賽、奧運會等精彩的競技畫面,然后再向學生提出問題:“那么同學們認為這又是什么美呢?”學生又會做出積極的回答:“運動美、體育美”。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直接點明本堂課的教學主題“體育運動美”。教師采取多媒體進行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導入,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并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進而使多媒體教學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體育室內課教學知識有生動的內容,也有較難理解的內容。教師要想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較為晦澀的知識,需要將枯燥乏味的知識生動化、有趣化。而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就能將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更具活力。比如,在為學生講解如何進行有效的身體鍛煉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平時收集的資料設計制作一個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達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教師可以搜集一段Flash動畫視頻,向學生介紹鍛煉身體的好處以及不進行身體鍛煉的壞處。同時,教師要注重視頻的幽默風趣性,學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在娛樂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再如,向學生講解運動形式對身體部位鍛煉情況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小動畫,先為學生展示一張舉重圖,然后再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知道舉重能對身體的哪個部位有較好的鍛煉嗎?”然后讓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之后再通過PPT向學生展示答案,在PPT中將下肢標識出來。緊接著再向學生展示一張短跑圖片,向學生提問:“短跑能鍛煉身體哪個部位?”同樣在學生回答之后給出答案,再向學生展示人經常鍛煉以及不鍛煉的人體展示圖,這樣能讓學生對鍛煉身體的意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當前這樣一個網絡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各種體育賽事都能通過網絡迅速地傳遍各地,很多關注體育方面的學生也能及時了解各種賽事報道,各種賽事情況也會成為學生空閑時間談論的話題。大部分學生都有著自己喜歡的運動,98%左右的學生都知道劉翔、李娜、林丹以及寧澤濤等體育明星,85%左右的學生喜歡籃球和乒乓球,80%的學生喜歡網球以及足球等。所以,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在室內課上采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學生較為喜歡的經典賽事,或者學生喜歡的名人明星的經典賽事剪輯,這樣能使學生的追星崇拜心理得到滿足。例如,教師可以將自己搜集的喬丹的經典比賽視頻剪輯在室內課上為學生播放,讓學生感受喬丹的運球技巧、彈跳以及長時間的滯空能力等。多媒體具有感染力較強、色彩較逼真等優勢,能使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感官都得到較好的調動,將傳統自習課的體育室內課形式進行改變,幫助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有效提高體育室內課教學質量。
總之,多媒體教學技術在體育室內課中的應用,能使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體育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的時候,應該從多方面來對其進行設計,圍繞著教學重點來進行精品課件的制作,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郭向黨.多媒體教學在體育室內課中的運用[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
[2]張曉波,李儉.淺談媒體教學在體育室內課中的應用[J].四川體育科學,2003(04).
[3]趙楊青.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合理應用[J].成才之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