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鄭永玲
摘 要:主體自悟式是指學生在作業批改后,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反思,根據已有知識基礎進行思考、判斷、修改,同時在這一環節中,學生會產生疑問,對自己平時學習知識的掌握程度有一個自我反省、深刻自悟的過程,這就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檢測。文章從自主提升、群體合作等方面對數學作業講評的教學模式進行論述。
關鍵詞:數學;作業;自主學習;集體講評;創新能力;發散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2-0078-02
作業講評課多年來一直是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意義不亞于新課講授。對于學生來說,作業講評猶如黃牛反芻,可以讓知識點在學生腦中不斷消化,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吸收度。但是,作業講評在很多時候被教師,甚至學生都當作一個附屬過程,不管在思想上還是方式上都不夠重視,所以本文針對這個過程進行探索。
傳統的作業講評以教師講解錯題為先,學生自行訂正為后。實踐證明,這樣的講評方式,有時效果存在局限。多數學生習慣到手即改,忽略了老師的講解。同時,學生又需要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希望通過獨立思考提升知識吸收效果。因此,教師要對傳統講評模式進行探索創新。自主提升是指學生在作業批改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業批改下發后,教師可首先給每個學生發一張“作業錯誤分析表”,讓學生憑此表自主整理作業中的恍惚題、自改題以及難題。學生通過整理,對恍惚題進行總結,對自改題進行改正并記憶,對于難題則需要拿出來與老師、同學交流。這種自主提升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恍惚題、自改題的印象不斷加深,更可以讓學生在對重難點的思考上提升層次,達到“錯層次、分步驟”的科學教學目的。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通常老師發起提問之后,學生的反應并不強烈,但是一旦少數“答題積極分子”開始活躍,那么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的場面往往能夠隨之而來。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一個相互競爭、相互激勵的關系,教師充分調動這種關系,可以在作業講評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1. 組員互助
組員互助是4人~6人一個小組互幫互學。教師對于教學中的重難點難免存在和學生理解上有差異的地方,在講評過程中也就可能存在“漏網之魚”。組員互助的方式,可以有效發揮學生之間的相互競爭、激勵的效果。如每個小組的學生構成層次需要有梯度,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無領導小組討論機制,充分發揮學優生帶動作用,讓學困生被好的學習氛圍和方式吸引與模仿,推動小組共同進步。
2. 因材施教法
組員互助只是群體合作的第一階段,但每個集體總存在一定數量對于學習理解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這樣的學生需要老師和其他同學進行“一對一幫助”。這種情況的發生,往往是由于這部分學生在理解的思維模式上和普通同學存在差異,方向上需要進行校正。這時就需要教師或學優生通過“因材施教”對這部分學生的思維進行矯正或制定專門的學習提升方案,進行個性化幫扶。此后,再設計一些針對練習與變式練習,以便及時鞏固提高。整個流程,共分五步,環環相扣,相互增益:出題→互改→互評→自評→師評。此方法在課堂上需要占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起步階段問題較多,互助、互改、互評機制無法一步到位,需要教師正確引導,帶上正軌。同時,此方法不僅可讓學生在互助中收獲知識,提升成績,也能使班級形成友好的和諧氛圍,激發學生參與作業講評的樂趣。
3. 錯例分析式
集體講評往往是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這種題數量少,評講時間短,學生注意力容易集中,效率高。在集體評講上,教師可采用錯例分析法將學生具有代表性的錯題寫在黑板上,明確告知錯誤,引導學生找錯尋因。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在數學課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要求,使學生印象深刻,避免重蹈覆轍。
(1)展示錯誤思維過程,加深理解。例如,教學二年級兩位數加法的筆算時,教師發現學生容易出現三種類型的錯誤,一是不該進位的進位,二是該進位的不進位,三是數位沒對整齊。針對上述三種錯誤,教師在黑板上寫下了以下三道錯題(如下圖),并請學生找出錯誤并說清楚錯誤的原因。
甲學生:第一題十位上的7應該變成6。師:同學們同意嗎?(學生:同意)為什么,能說明理由嗎?乙學生:因為5加2等于7,不能進位。師:那什么情況下才能進位?丙學生:要個位相加滿十才能向十位進一。教師的引導、同學們的討論,讓不明白的學生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時候該進位,什么時候不該進位。這種互動,不僅使課堂上的學習氣氛濃厚,而且使學生對錯題的印象更加深刻。
(2)展示正確思維過程,學有所獲。例如,教學四年級簡算時,對于a-b+c=a-(b-c),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正確的解法。甲學生:a減的是b-c的差,比b少,所以a減了b后要加c……通過交流思想,各層次的學生均可以在交流中迸發出思想的火花,取他人思想之精華,補自身認識之短板,提升學習效率。
4. 延伸促進式
(1)深化課后教學,自主編題求精。學生訂正錯誤是消化評講內容,突破重點、難點的有效措施。但是,只有當學生能夠編制出同類試題時,他們才真正將知識點“內化”,這樣的“內化”不僅可以解決原有的問題,更可以促使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吸收和升華,從根本上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拓寬視野。這種方式可以被看作通過轉換思考角度來得到思維升華,對于學生的進步和學習能力提高很有裨益。
(2)創新解題形式,發散學習思維。傳統的解題思維對于有較高能力的學生而言意義不大,對于能力欠佳的學生而言也容易因為形式陳舊而被厭倦。因此,在傳統解題思維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入創新解題形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六年級的檢測題中有這樣的題目:修一條長5600米的公路,4天修了這條路的1/4,照這樣計算,這路還要幾天修完?很多學生只會一種方法,但實際上這道題有很多種不同的解法。從工程題的數量關系考慮,方法一:4÷1/4-4,方法二:1÷(1/4÷4)-4,方法三(1-1/4)÷(1/4÷4)。從分數應用題數量的角度考慮,方法一:5600÷(5600×1/4÷4)-4,方法二:(5600-5600×1/4)÷(5600×1/4÷4)。教師通過講評,能讓學生體驗方法,形成策略,發展思維。
總之,這幾種作業講評課的模式不是單一的,而是相互滲透的。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余啟友.有效數學作業講評及有關問題的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2(03).
[2]陳雅珍.變臉:小學數學講評課教學優化策略探析[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11(03).
[3]楊學根,朱紅梅.數學講評課教學模式初探[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01).
[4]蔡世森.如何上好作業講評課[J].教學與管理,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