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東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拓展視野、傳承文化、開拓思維、培養語感、陶冶情操。但當前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欠缺有效的課前指導、教學形式單一、課后遷移不夠重視,導致文言文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 激發興趣,強化指導,培育習慣
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獲得愉悅的享受。教師要引領學生開展文言文閱讀,營造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從閱讀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獨特魅力,使閱讀成為“悅讀”。教師要巧設導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木蘭詩》一文教學中,教者導入如下:“在封建社會,我們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沙場征戰歷來是男人的事,可曾經就有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很多年過去,大家都沒有發現她是個女子, 這個人到底是誰?你們想知道嗎?讓我們一起走進《木蘭詩》。”教師也可以巧設提問,在學生感到茫然時、不理解處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自主解決問題。如在《陋室銘》一課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作者的‘陋室真的陋嗎?”這樣的提問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教師要培養學生讀注的習慣,要通過注釋明白課文大意,為感知文本、體會情感、鑒賞語言做鋪墊;要培養學生查閱的習慣,遇到疑難問題時,要借助工具書或網絡查閱資料,解決疑惑;要培養學生積累的習慣,通過摘抄、背誦等方式積累文學知識,提高文學素養。
二、 豐富形式,感知文本,品味意境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作者情感的凝結,會引起讀者的共鳴,教師要通過創設實物演示、媒體再現、角色扮演等情境,讓學生體會情感、品味意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岳陽樓記》一文教學中,教者播放視頻短片,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再呈現作者信息、背景資料、課文內容,讓學生產生全面的認識。教師還讓學生搜集描寫岳陽樓的詩句或圖畫,讓學生對岳陽樓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而發揮自己的想象,形成對岳陽樓的獨特感悟。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開展多層次、多方位的對話,讓學生通過與文本、教師、同伴之間的交流來領會文本的深意,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學生通過對話,走進文本,思考作者寫作的心態,探尋作者所處的背景,填補文本的“留白”,補充文本省略的意義,體會作品的意外之意。
教師要培養學生對朗讀的興趣,通過示范朗讀,學生跟隨音樂朗讀,讓學生體會朗讀的快樂,讓學生愛上閱讀。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學會翻譯,逐漸形成連貫的記憶。教師指導學生找出重點字詞,并串聯起來,強化學生記憶。教師要組織學生分角色表演,將文言文以舞臺劇的形式呈現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本。
三、 對比評析,適時改寫,拓展視野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運用比較閱讀策略,讓學生體會內在規律,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如將《小石潭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三篇山水文章進行對比,分析其中一詞多義的現象,如“后天下之樂而樂”、“醉翁之意不在酒”、“覽物之情”中的“之”進行對比,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教師要深入理解和研究教材,把握不同種類文言文的異同之處,梳理重點知識,對課文進行整體把握和對比分析。如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進行對比,從思想感情來看,他們同時代,有相似的經歷,都被貶黜,寄情于山水,有心懷天下的高尚情操。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達憂國憂民之情,而《醉翁亭記》中寄情山水、與民同樂,表達隨遇而安的豁達情懷。從寫作手法來看,兩者都動靜結合,語言優美,都使用了駢散結合的寫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豐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方法與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