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 徐強
摘 要: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為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的空間,使學生有獨到的見解和理念,讓學生樹立自信,培養他們獨立的個性,讓他們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體會創造性學習。
關鍵詞: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個性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2-0088-01
在當今高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高新技術與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是知識、智力、創造性綜合應用的過程,是素質教育最根本的目標。本文從以下兩方面對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策略進行論述。
長期以來,一直提倡教學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但實際工作中往往是教師唱戲學生聽戲,教師往往是教學的中心,學生只是配角,師生間很難形成溝通、交流與理解。這就導致教學缺乏互動性,學生雖然能學到一些知識,卻很難有個人獨到的見解和理念,也就不可能有創造性思維產生。因此,教師只有在教育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互動,為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的空間,才可能有創造能力的萌芽。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在現代教學中,應該有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的教育觀,讓學生的口動起來、手動起來、腦動起來。
(1)讓學生掌握豐富的知識,為創造能力奠基。創造能力是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綜合運用,而這些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識為素材的。例如,圖畫上表現的是春天到了,樹變綠了,燕子飛回來了,教師讓學生看圖寫一兩句話。學生這樣寫道:冬天到了,樹木紅了,小鳥飛回來了。出現這種情況,究其根源是學生缺乏基礎知識和基本認識。萬丈高樓平地起,創造能力的奠基石就是豐富學生的知識,任何一項發明創造都是從認識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中得出理論,并不斷實踐而來的。
(2)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奇心是學生探索知識的原動力,好奇心越強,求知欲就越高,就越愿意通過自主學習探索世界。教師只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的需要,才能使他們在探索過程中找出方法解決問題。
(3)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培養他們獨立的個性。如果把基礎知識比作是創新思維發芽的土壤,那么自信心就是水分,沒有強烈的自信心是開不出創造之花的。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多是具有強烈自信心和個性鮮明的人,自信心是人們對自己的一種肯定的態度,有了自信才敢于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問題,敢于向別人質疑,敢于在實踐中走出自己的路。教師要鼓勵學生,正確對待他們的發展潛力,讓他們的潛力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成功的樂趣,更加樂于探索、實踐。在這種循環中,學生不僅樂于學習,還能形成自己的見解,養成獨立的個性,敢于打破思維定式,另辟捷徑、別出心裁地解決問題。
(4)讓學生動起來,在動中求新。創造只有在學生自主的活動中才能進行。在創造力培養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學生的自主性是否體現出來。教育教學中,教師常為學生千篇一律的答案犯愁,卻很少想到是什么制約了學生的想象,又是什么約束了學生的創新。布魯納說:發現不只限于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發現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這種理論強調讓學生親自實踐,從大量的信息中獲取不同的知識,經過認知加工才能產生新的行為,這里說的新的行為就是創造能力。有這樣一件事:一位母親帶著三個兒子去面館吃面,當時老大讀小學三年級,老二讀一年級,老三讀幼稚園,他們每人吃一碗面,每碗八元,母親交給服務員四十元。為了考考孩子們,母親問孩子們應該找多少元,大兒子說不用算他們自己會找來,老二說拿筆來算,最小的兒子說我們每人是十元,每人不就找二元嘛。媽媽兩元、大哥兩元、二哥兩元、我兩元,一共是八元。這個故事發人深省,兩個小學生算不出來的問題,幼兒園的小弟弟卻用自己獨特的方法迎刃而解。從這個實例不難看出,小弟弟敢于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打破常規,靠自己的自主行為解決問題,這實際上就是創造力的雛形,這種行為是可貴的,而兩個哥哥的思維卻拘泥于一種形式。只有學生自己的感悟才是最真實最深刻的,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氣氛,讓學生從狹小的教室里走出去,從大自然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獲取知識,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廣泛聯系,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可以使他們的個性得到發展,思想變得更加活躍,成為自己命運的建筑師。
總之,強調讓學生動起來是發展學生自主活動,絕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體會創造性學習。創造能力不是用一兩種教學方法和一兩天時間就能培養出來的,創造能力的培養需要結合實際,因此,教師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完善,使學生的創造能力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陳春妹.談策略創造思維的培養途徑[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S1).
[2]楊秋子.注意思維定式對創造思維的不利影響[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