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要]漢字與漢文化之間具有密切關系,不但漢字的字義系統記錄了文化系統,而且漢字的字形構造也反映了文化現象。所以,在高校的漢字教學中我們根據不同于中小學的教學對象、教學目標設定了漢字與文化結合的教學策略,通過實踐得出高校的漢字文化教學具有必要性與可實施性。在具體教學中,我們采取內容上縱深挖掘,自成系統,形式上橫向輻射,激發趣味的雙向結合,試圖提升漢字文化教學的有效性。此外,高校的漢字文化教學對大學生具有切實意義,不僅促進了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了閱讀能力,還增強了職業核心素養。
[關鍵詞]漢字;漢文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C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4- 0136- 03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母語,漢字作為記錄漢語言的書面文字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明,她是世界上最卉.老的文字之一。當其它占文字已消失殆盡的時候,漢字卻因其獨特的文字符號特點和文化意蘊而在新時期煥發出勃勃生機。不僅漢字的歷史十分悠久,漢字教育的歷史也源遠流長。早在許慎《說文解字·敘》就有記載日:“周禮,八歲人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班固《漢書藝文志》也記載日:“古者八歲人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渭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笔聦嵣希澜绺鲊拿褡宥己苤匾暠久褡宓恼Z言文字教育,因為“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庇纱丝芍Z言與文化二者緊密依存,互為促進。本文將著重探討以文化為依托的高校漢字教學這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問題。
一、漢字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一詞,我國古已有之。周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這里,“文化”是與“武功”相對的,強調文化對人的教化功能。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廣義與狹義兩個角度理解和運用文化的概念?!皬V義文化”包括物質、精神、制度、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是人的社會生活實踐及其產物的同義語;“狹義文化”主要指人類社會活動的精神產物。歸根結底,文化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是社會和人自身能力的重要標志,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具體體現,也是人之為人的重要標志。在人類的生產實踐中,人類創造了文化,也創造了記錄文化系統的語言文字。所以說,文字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漢字也是漢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王貴元在《漢字與歷史文化》一書中提出,漢字與文化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漢字的字義系統記錄了文化系統,二是漢字的字形構造反映了文化現象。”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胡文仲提出了“文化教學”的概念,雖然這主要是針對外語教學而言,但我們也可以借鑒此概念靈活運用于高校的漢語言教學中。
二、高校實施漢字文化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在我國的小學語文教育中,漢字教學是重中之重。然而,縱觀高校學生的漢字書寫與應用能力卻不容樂觀。大學生提筆忘字,望文生義,發音不準已經成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幾點:首先,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大學生的漢字書寫主要以電腦輸入為主,手寫機會大大降低,輸出的同音字與錯別字的概率非常之高,學生也無暇顧及,無暇分析,久而久之就錯成了習慣。其次,大量網絡語言的出現,誘使大學生們求新求異,漢字的使用變得越來越不規范化。比如,“喜歡”寫成“稀飯”,“過獎”寫成“果醬”,“同學”寫出“童鞋”等等。再次,漢字基本功不扎實。在基礎教育階段,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漢字主要是作為一種聽說讀寫的T具被講授,教師在教學中更注重漢字表面音形義的講解,而忽略了漢字深層內蘊的挖掘與闡釋,造成了漢字學習的機械性與枯燥性,影響了漢字學習的效率,同生率也相當高。因此,漢字認知實際上是一個長期學習的過程。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大家對漢字存在誤解,認為漢字只是中小學生的學習對象,在大學課堂沒有必要再開設漢字課程。然而,嚴峻的事實擺在眼前,大學生的漢字能力亟待提高。應該說,在大學開設漢字課程是有其優越性的。首先,大學生的認知水平明顯高于中小學生。漢字不僅只是一種書寫符號,更是“一種‘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主觀與客觀‘猝然相遇,默然成契的意音文字,具有廣博的包容性,對于社會和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無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說,一個簡單的漢字里面包含著深廣的文化意蘊,這些文化內涵對于小學生而言還存在著一種認知上的理解困難,對大學生卻不然。比如,“王”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注解之一是:“君主;最高統治者”??墒菫槭裁磿沁@個字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權威呢?從文化的釋義上,我們可以窺其源頭。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王”字就像一把鋒刃向下的斧形。而斧是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是最體重力大的工具,象征著力量和權威,所以它最終成為了最高統治者的代稱。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會體悟漢字的神奇美妙,才會從根本上把握漢字的實質,以至于能夠舉一反三。其次,高校漢字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具有靈活性,更側重深廣度。根據2001年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內容可以看出,小學階段漢字學習的主要目標是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有會寫,強調學生的識字能力與書寫能力。而在高校漢字課堂中,一方面仍要夯實學生的漢字基礎,另一個方面更側重挖掘漢字所具有的人文精神與文化特質,教師有更廣闊的空間可以引導學生去感悟、探究漢字本源之美。在中小學的漢字學習中,由于學生普遍面臨著應試教育的考核,所以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圍繞著既有的教學大綱來展開,教學設計與教學時間都有一定的限制。然而,在高校課堂中,漢字學習少了應試考核的束縛,學生的天性得到更充分的舒展,他們有時間,有能力去對漢字文化展開研習。
三、高校實施漢字文化教學的具體途徑
(一)內容上縱深挖掘,形成系統
漢字是表意文字,“漢字的意象構建過程中,深刻地貫穿著漢民族對世界與自身關系的人文主義哲學思考,真正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漢字構形的過程與結果包含著古人對事理的認識與思考,是漢民族思維方式的外在呈現。“幾乎每一個漢字都可以繪畫出一幅中國歷史文化圖,或者演繹出一段中國歷史文化‘典故,因而漢字本身就可被視為文化信息的載體,是一種充滿時代色彩、地域觀念、人文心理特征等動態的文化符號?!痹诟咝5臐h字課堂中,我們可以從文化的視角來解讀與認知漢字,以點帶面,形成系統,在學習漢字音形義的同時,又梳理了中國文化,拓寬了學生視野。在漢字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漢字歸為十大文化類別,即漢字與宗法制度、軍事刑律、婚嫻家庭、文學藝術、服飾、飲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以及自然狀態。這種劃分,既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又具有科學性、系統性,使學生對中華文化與中華漢字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有理有據的新高度,有益于學生對漢字音形義的深層把握。
(二)形式上橫向輻射,激發興趣
1.趣味競技。近年來,電視熒屏上出現了幾檔有關漢字文化的綜藝節目,比如《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見字如面》等等,這些節目或者充滿競技性,或者充滿趣味性,或者充滿人文關懷,深受廣大觀眾喜愛,這也為漢字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切人點和思路,再次說明漢字不僅僅是一種書寫工具和書寫手段,它還是帶有溫度與活力的文字符號。通過觀摩這些節目,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造性地開展漢字趣味競技活動,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切實激活了漢字的魅力。
2.趣味素材。漢字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具有獨特的魅力與智慧。自古以來,人們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充分抓住了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這一特征,巧妙運用,創制了字謎、對聯、諧音、歇后語等豐富的語言形式,妙趣橫生。以對聯為例: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是山海關孟姜女廟的一副對聯,它巧妙地運用了漢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的特點,既疊音又疊義,既令人深思,又不乏趣味。如果我們在課堂中適當地引入這些文字游戲,既可以營造快樂輕松的學習氛圍,又增強了學生對漢字文化外延的理解與認識。
四、高校實施漢字文化教學的意義
(一)體現人文之美
大學生通過對漢字文化的學習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祖國的語言文字,認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培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時,大學生可以用心去發現漢字意象所構筑的大干世界,感受先民所經歷的生命歷程,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創造的快樂,從而豐富他們的人生情感,豐富他們的人生境界,真正達到漢字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提升閱讀能力
大學生在閱讀書籍尤其是中華民族傳統典籍的時候,特別需要漢字文化知識作為補充。因為漢字在誕生之初有其本義,在發展過程中又形成了基本義、引申義等。如果不懂漢字的構形原理就會在閱讀典籍過程中遇到一定障礙。李白《送友人》中的詩句:“揮手白茲去,蕭蕭班馬嗚?!蓖ㄟ^注解,我們知道“班”是“分”、“離”之意。但是我們卻并不理解“班”何以有此意。只有通過分析“班”字的構形,尋求其本義,我們才能解惑?!墩f文解字·班》:“班,分瑞玉,從玨,從刀?!薄矮k,二玉相合為一?!庇纱丝芍鞍唷本褪怯玫栋押显谝黄鸬膬蓧K玉分開,由此引申出“分”、“離”之意。此類例子遍布中國古代典籍,了解了漢字的形體結構,有利于分析漢字所攜帶的大量文化信息,幫助我們深入、直觀地了解古代社會,進而有益于我們閱讀中華典籍。
(三)增強職業素養
熟練掌握并運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是每一個即將走人工作崗位的大學生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根據心理學的觀點,語言能力是一個人的核心能力,是一個人職業生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語言能力影響一個職業者的就業競爭能力,影響一個人從業選擇能力的廣度,影響一個人職業生涯的長期持續發展。
總之,以文化為依托的漢字教學是一種高效教學方式,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職業競爭能力,更能夠引領學生深入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參考文獻:
[1]羅常培.中國人與中國文[M].北京:開明書店,1935:8.
[2]宋景堂.文化的力量[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7:5.
[3]王貴元.漢字與歷史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葉J版社,2008: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
[5]曹明海,張秀清.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146.
[6]張德鑫,關于漢字文化研究與漢字教學的幾點思考[J].世界漢語教學,199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