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娜
【摘要】合理情緒療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這種療法是通過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的技術來轉變來訪者所持有的非理性信念,并通過信念的轉變來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
【關鍵詞】合理情緒療法;ABC理論;技術;局限性
一、基本理論
1956年,艾利斯在美國心理學會上,提交了第一篇關于合理情緒療法的論文。1962年他又寫了《治療中的情緒和理性》一書,闡述了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論和實踐。在這之后,他又發表了多篇文章來詳細介紹合理情緒療法使用的進展。
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是ABC理論。該理論認為是人們所持有的非理性的信念導致了焦慮、壓抑、憤怒這類消極的情緒。而人本身是具有以理性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的潛力的。
ABC理論認定個人對某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引起了人特定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某一誘發性事件本身。在ABC理論中,A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個體對誘發事件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一事件的態度、解釋和評價,C是指個體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s)。ABC理論指出, 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間接原因, 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直接原因。例如,兩個學生碰到他們的老師,兩人都跟老師打招呼,但是老師根本沒有理他們,徑直走了過去。其中一個學生認為老師可能在想別的事情,沒看到他們,所以感覺無所謂。另一位則可能認為老師是不喜歡自己,對自己有意見,所以很不開心。
人們對于事件的評價決定了人們的情緒及行為。而在這些評價背后,其實隱藏著人們對事物的共同的評價,這就是人們的信念。持有合理信念的人對事件會有適當而適度的情緒反應;而持有不合理信念的人則容易有不適當和不適度的情緒反應。如果人們長期持有不合理的信念,就容易陷入長期的不良的情緒狀態,最終將產生情緒障礙。因此我們必須糾正持有的不合理信念。
合理情緒療法就是找出人們在事件背后的不合理信念,并使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以減少乃至消除人們的情緒障礙。
而通常人們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有三個特征: 過分概括化、絕對化和糟糕至極。
在整個合理情緒療法的治療過程中, 咨詢師幫助來訪者的主要方法是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因為辯論Disputing的第一個字母D,效果Effects的第一個字母是E,所以合理情緒療法經整合后的模型為ABCDE。
A.(Activating events)——誘發事件;
B.(Beliefs)——對A所持有的信念(對A的評價、解釋等);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情緒和行為;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與不合理信念辯論;
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新的情緒及行為。
簡單理解為,來訪者遇到事件A產生了消極的情緒和行為C,是因為來訪者不合理的信念B,我們要進行D,即針對B的不合理之處進行辯論,使來訪者的不合理信念被合理信念代替,從而形成積極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在與來訪者的不合理的信念辯論之前,首先需要找到來訪者的不合理信念;其次是通過辯論來促進來訪者的主動思考。
二、合理情緒療法的幾種技術
1.與不合理信念辯論
這是最常用、最具有特色的方法之一。它對不合理的信念和假設進行挑戰和質疑,以動搖當事者不合理的信念。這個過程是通過治療者積極主動的提問來進行的。它來源于蘇格拉底的辯證法,也叫 “產婆術”。其提問緊緊圍繞著來訪者信念的非理性特征。讓來訪者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后依據來訪者的觀點進一步推理,最后引出錯誤的結論,從而使來訪者認識到自己在之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說:“你說自己是一個拖累,那你的所有方面都是拖累嗎,包括你的頭發,你的眼睛?”“一件事情上受到挫折,就認為自己沒有價值,那么你以往的成功又說明了什么呢?”通過辯論使來訪者分辨出自己哪些想法是合理的,哪些想法是不合理的。咨詢師所做的一切,是要指導和幫助來訪者學會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一旦來訪者能以客觀、合理的信念來面對現實時,他們就會擁有新的感受和態度。
2.合理情緒想象技術
來訪者被自己的情緒所困擾時,他的頭腦中會充斥負面情景:失敗的窘相、糟糕的情境、不可收拾的殘局等。這些夸張的想象糾纏著來訪者,使他產生沮喪、無助的情緒和不恰當的行為反應。為了改變持續的惡劣心境,來訪者可以嘗試著采用合理想象技術“阻斷”頭腦中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想象技術的三部曲是:(1)在想象中體驗不合理的信念。這個過程是通過治療者積極主動的提問來進行的,進入不適當的情緒反應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景之中,讓來訪者體驗在這種情境下的強烈情緒反應。(2)幫助本人改變這種不適應的情緒體驗,并使他逐漸過渡到適度的情緒體驗中。這常常是通過改變來訪者對自己情緒體驗的不正確認識來進行的。(3)停止想象后,讓來訪者講述他是怎樣想的,自己的情緒有哪些變化,是如何改變的,轉變了哪些觀念等,并鞏固獲得的新的情緒反應。
3.認知性的家庭作業
這是指在每次心理治療之后,被治療者要完成一定的認知性的作業,以鞏固治療的效果,是來訪者在治療情境之外的自我努力過程。
作業有兩種形式:一種采用事先印制的自助表,其內容包括寫出事件A和結果C,從表中找出常見的不合理信念,找出符合自己情況的B,或寫出其他不合理信念。然后找出替代不合理信念的合理信念,將轉換后的信念填在相應的欄目中,最后一項是來訪者寫出在合理信念下的新的情緒和行為;另一種方法稱為合理自我分析。這種方式與自助表類似,但不像自助表那樣有規范的步驟。合理自我分析主要是來訪者要寫清楚自己內心改變的過程,即如何推翻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合理的信念。
4.與其他治療技術相結合的做法
在識別和批駁自己不合理觀念時,還要學會理解和接受自己,承認并尊重自己作為一個人可能會存有各種各樣不理性的信念。不僅要接受自己好的一面,也要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只是不要寬容和姑息自己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為。另外來訪者還可以采用放松訓練、系統訓練、自我獎勵和自我懲罰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改變不適應的行為方式。
三、適用范圍及局限
合理情緒療法是較新的、認知取向的治療技術,更適合于年輕的大、中學生,適合于智力和文化水平較高、有較強領悟能力的人;適用于心理健康咨詢、學校教育、醫療保健、企業管理等領域。在教育領域,它可以預防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產生,促進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促進其潛能的充分發展。在醫療領域,可用于抑郁癥的康復期,心身疾病的輔助治療,并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各種神經癥的癥狀。
當然合理情緒療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對于那些過分偏執的人,或者拒絕努力以改變自己信念的人可能難以奏效,當然對于自閉癥和急性精神分裂病人的幫助也很有限。同時它對咨詢師本人也有很高的要求,它所能取得的效果也與咨詢師本人有很大的關系,假如咨詢師自身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信念,那就會阻礙治療取得成功。
綜上所述,合理情緒療法作為一項認知療法,有它的諸多優勢也可以應用于各種領域,但是也有它本身的局限性。然而不管怎么說,它都在心理咨詢及治療領域占有它的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陸明. 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論與實踐[J].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 .
[2] 王鐵梅,于秋波. 合理情緒療法及其應用研究[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02) .
[3] 李建茹. 介紹合理情緒療法及技術[J]. 心理與健康, 2002(04) .
[4] 趙娟. 合理情緒療法在情緒與行為問題處理中的應用[J]. 現代特殊教育, 2009(04) .
[5] 鄧選梅. 合理情緒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的應用[J]. 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1) .
[6] 方方. 合理情緒療法的操作模式[J]. 教師博覽,2007(06) .
[7] 胡友兵. 合理情緒療法理論研究綜述[J]. 魅力中國,2010(14) .
[8] 任慶霞. 合理情緒療法簡介[J]. 知識就是力量,19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