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提出在校的大學生要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在公民層面,擺在第一位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如何讓愛國主義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扎根到大學生心里,表現在大學生的行動上,這就需要一個合理有效的載體,本文通過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藝術載體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以紅色音樂劇作為藝術載體,通過這一時尚綜合的藝術形式,圍繞愛國主題的劇本構思,讓參與排練、演出的大學生,從內心深處得到洗禮和愛國情懷的激發。
關鍵詞:紅色文化 愛國主義 原創音樂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愛國主義作為21世紀的當代大學生努力踐行的正確的價值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高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還略顯單一,僅僅通過思政教師進行說教式的理論講解,并不能讓大學生從內心之中得到觸動和啟發,這就需要一種載體和渠道,傳播紅色文化。在高校,紅色音樂劇的研究、創作、欣賞可以調動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系2015年為紀念中國反法西斯抗戰勝利70周年,推出了原創音樂劇《海上·音》,在上海乃至國際范圍掀起了廣泛的愛國熱潮,引起轟動,上海音樂學院也因為此劇榮獲了韓國音樂劇節的外文音樂劇金獎。該劇以20世紀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日戰爭末期為時代背景,從一個猶太音樂家與國立音樂院(上海音樂學院前身)的淵源和中國和西方音樂藝術文化交流為故事緣起進行劇目創作。
一、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藝術載體現狀分析
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和國家復興發展基本的文化認同,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大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價值取向。
(一)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分析
目前愛國主義教育的現有途徑較為豐富,主要采用課堂、課外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但我們也能發現高校在大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表現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較為傳統和深奧,時代感和現實感不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較為單一,多數教育者采用“說教式”“填鴨式”的灌輸方式,對于學生的內在價值需求卻很少切實關注,讓大學生學習興趣減退,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更不會讓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愛國主義教育在大學生中的影響,阻礙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入。
(二) 高校紅色藝術載體的多樣化和實踐性分析
如何讓愛國主義教育入腦入心,也是目前高校研究的一個課題,愛國主義和紅色藝術載體本身就是一個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很多高校都會利用各種途徑加強教育,例如看紅色電影、觀摩紅色紀念館、看紅色音樂會等等,這樣的形式僅僅停留在一種視覺上的一種感受,真正到達內心,需要大學生作為主要的紅色宣傳者,親身參與紅色主題的推廣。戲劇是一個很好的藝術載體,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以及藝術感染力,有著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藝術價值。戲劇種類很多,尤其音樂劇目前在中國剛剛起步,但是卻發展迅速,受到國人的青睞。排練一部音樂劇,前期的劇本創作,主題音樂創作,舞臺布景設計等,都需要圍繞主題精心編排,從排練、對劇本、與角色搭戲、演出等等,每個環節都是需要演員親自參與的,這樣的實踐活動會更加加深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二 、紅色音樂劇的概念
音樂劇產生于19世紀中葉,是集音樂、舞蹈、朗誦、美術、詩歌、表演、臺詞等多種形式融合在一起,表現故事內容,是一個高度綜合的藝術形式。同時在高校的音樂劇也承擔著教育、宣傳、引導的德育職能。
“紅色音樂劇”是音樂劇創作題材中的一種,這樣的題材主題明確,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紅軍長征等歷史時期、歌頌紅軍和人民機智勇敢的精神風貌。“它表達了一種紅色革命精神,是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淵源,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三、紅色音樂劇引領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路徑探析
當代高等教育中,紅色戲劇的研究已經有顯著的成績,音樂劇作為戲劇的一種表演形式,通過紅色音樂劇的創作,大學生自己的排練、演出,把愛國主義思想、社會正能量、主流思潮通過形象化、藝術化的形式,潛移默化的影響的大學生,引導學生在審美體驗的同時,加強愛國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自己的感性體悟和理性認知,因此,紅色音樂劇的教學和應用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目前在國內,以抗戰、革命、建國等主題的電視電影、音樂很多,但是具有綜合性的紅色主題的原創音樂劇并不是很多,對大學生影響還不夠深入,針對這一情況,本人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加強紅色原創音樂劇的研究,使其成為校園文化重要的載體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歸根到底也是一種德育的培養,中國自古就十分重視品德教育,并將音樂作為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認為一個人品德的塑造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荀子也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荀子·王制》)《樂記》的《樂象篇》也有這樣的記述:“樂者,德之華也。”而在大學的德育的培養不能僅僅停留在說教式的思想理論課程或者德育課程上,應該通過美育教育的途徑來完成。上海音樂學院的創辦者之一蔡元培先生,對美育有著很高的研究,最早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美育對于人們的感情的陶冶作用是德育、智育不可替代的。
在中國的話劇歷史中,已經排演了很多優秀的原創紅色話劇,例如《雷雨》, 《白毛女》,《春蠶》,《祝福》,《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和《憩園》,《陳毅市長》《智取威虎山》《杜泉山》,《茶館》. 《海瑞罷官》,《夜半歌聲》等等,革命歷史題材的的影視作品更是數不勝數。中國的原創音樂劇可以借鑒話劇、電影的東風,在此基礎加入音樂、舞蹈、舞美、燈光等藝術表現手段,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音樂劇作品。可以做出紅色音樂劇走進高校,做出品牌,真正的為大學生服務,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起到教育的功能。
(二) 鼓勵校園紅色主題音樂劇創作,以學生為主體,專業教師做指導,整合學校資源
大學的音樂劇教育參差不齊,有的藝術類高校創辦音樂劇專業,有的學校沒有,但這也并不影響音樂劇表演形式的普及,很多學校創辦的音樂劇社團。在普通高校開設音樂劇實踐活動,發動大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圍繞著紅色的革命主題,把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內容融進其中,學生在創作排練過程中,直接受到教育和觸動。
每年學校可以啟動一部分經費,用于紅色音樂劇的排練和創作,可以邀請音樂劇導演、編劇進行劇本創作,挑選一些學生進行排練,最后在舞臺上進行呈現。一部2小時左右的音樂劇,排練周期短則一兩個月長至半年一年,這樣長時間的磨合,學生也在內心深處加深了愛國的情感。
(三)音樂劇賞析課進課堂,通過審美教育,為德育提供新的培養途徑
在大學的愛國主義教育中,通過紅色經典書籍閱讀、觀摩紅色景點、舉辦相關紅色主題的校園活動并不能達到效果。與其他的教育手段相比,音樂劇具有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生動形象、即包含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又傳輸著一定的核心價值。在大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圍繞著素質教育的目標,追尋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要求,很多方面的教育都可以通過音樂劇這種特殊的載體媒介得以實現。音樂劇作為一種藝術,對人的影響潛移默化卻深遠持久,不可忽視。
因此把紅色主題的音樂劇賞析課帶進課堂,通過劇目的講解,主題的引導,讓學生能夠調動積極性的同時,潛移默化中也進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四、原創音樂劇《海上·音》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2015年是全球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為紀念這一重要的時刻,推出了原創音樂劇《海上·音》。
(一)《海上·音》的當代價值
在我國的大中小學教育過程中,從學校到家長到學生,重視專業分數、專業技能成為衡量一個學校教學質量好壞,一個學生學習情況好壞的標準,然而卻在某一方面忽視了學生的德育教育,出現了一批高智商低情商,高學歷低文化,高分數低品行的學生。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的教書先生李毓秀,寫了一本對后人影響深遠的書籍,原名叫《訓蒙文》,后改為《弟子規》,這是與孔子的《三字經》相媲美的德育書籍。里面關于品行和學習的關系曾講過“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就說明自古以來學習應該先學做人后學技能。
大學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者,擔負著大學生思想品格的培養,愛國主義教育,做人誠信教育以及正確的三觀引導。如何能夠讓比較枯燥的德育教育更直接更生動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音樂劇這樣的藝術形式,可看可聽可互動,可以調動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積極性。優秀的劇本,鮮明的主題能夠直接的引領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海上·音》就是這樣一部優秀的紅色主題音樂劇。
(二)《海上·音》的現代意義
上海音樂學院原創音樂劇《海上·音》于2015年7月中旬建組排練,9月1日至3日在上海蘭心大劇院首演,隨后歷經多次修改,于11月25日至29日改版公演,同年12月15日、16日于上外松江校區再次加演。兩輪演出分別贏得了各界和大學生們的贊賞與肯定,而在2016年《海上·音》第三版重磅歸來,于2016年5月6日至8日登陸上海美琪大戲院。
這是一部從校園走出的愛國主義題材的紅色音樂劇,無論是參與演出的劇中演員還是讓觀看演出的大學生們,都是一次十分有意義走心的德育教育。用音樂來感化人、教化人,將音樂教育與大學生的德育培養聯系起來,在大學生審美體驗的同時,將正確的人生觀、責任意識、集體意識、人格塑造一點一滴的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邵宇《淺析紅色戲劇的研究與應用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義》,2015年
[2]金曦,《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選擇》,2015年4月
[3]史春紅.《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教育對策研究》西安科技大學,2014年.
[4]唐壽東,《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研究》,2011年5月
[5]王文義《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幾點思考》,2007年
[6]許會榮《淺談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新西部》,2009年
[7]葉茂青《音樂劇中人物塑造問題初探——以原創音樂劇《海上·音》中男女主人公為例 》2016年
注釋
1.《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狀研究與途徑探索》代莉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選自《淺析紅色戲劇的研究與應用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義》邵宇 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
3.淺析紅色戲劇的研究與應用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意義 邵宇;-《戲劇之家》。
作者簡介
馬杰,(1986—),漢族,中共黨員,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