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聰
摘 要: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能夠培養從事服裝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經營管理、服裝理論研究及宣傳評論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它是一門綜合學科,是一門直接要面向市場的學科,所以在本專業中,格外強調它所具備的實踐性和創新性。可是目前此專業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所培養的人才和市場所需要的具備創新等實踐能力的人才差距甚大。所以,高等院校有必要把此課題作為一個重點進行研究。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高等院校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從幾個方面闡述了課程教改和實踐教學,讓本專業的學生能夠更自如地面對日益更新的企業和擺在現實面前的挑戰。
關鍵詞:服裝設計與工程;教學模式;創新
回顧近 30 年來我國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傳統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環節為輔的方式授課。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服裝實時更新,高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其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嚴重脫節的現象,課堂講授的教學內容和企業的實踐內容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發展,導致學生畢業后不能較快地適應工作。因此,要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服裝專業人才,必須對高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目前,很多高校積極加強服裝專業校內實踐性教學模式改革,主要以校企結合,“訂單式”教育進行人才培養。
1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思路
1.1 進行“五段式”專業方向定位,構建服裝專業創新型教學模式
為了培養市場緊缺的“一專多能”的服裝人才,提升時裝藝術學院的整體教學水平,需要改變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學思路,主要實施“五段式”教育。學生在大一階段學習服裝專業導論課程,根據個人潛力和愛好及特長,細分服裝專業方向(主要為設計方向、工藝方向和經營管理三方面),并加強實踐動手能力,大一學生第一學期即能為自己制作兩件可穿服裝。在大二階段,依托寒暑假期,學生依據服裝專業方向定點進行企業崗位實習,熟悉崗位操作流程及崗位需求能力,加強理論強化學習,真正實施理論知識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在實踐能力方面,大二學生在校內模擬工廠,自己設計、制版并制作服裝,參加校內大賽。大三階段,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達到企業對熟練技術人員的操作要求,100%預就業,真正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大四階段,要求學生畢業時達到 100% 滿意、穩定就業,無試用期,并熱愛這份職業。第五階段,學生畢業后,采用 100%“售后服務”。針對學生畢業后工作中帶來的困惑與專業技術問題等,始終和畢業生保持密切的聯系,永久性扶持畢業生的職業生涯。
1.2 拓展藝術類課程,加強服裝專業學生藝術修養
為了提高服裝專業學生的設計能力,突破我國服裝企業缺乏優秀設計人員的局面,在服裝專業選修課程中增加藝術課程的設置。縱觀世界知名服裝設計師,多數有建筑學、美術、繪畫、音樂等與藝術相關課程的學習經歷[1]。拓展藝術類課程設置,通過交叉學科的相互滲透,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起到積極作用。同時,要求學生在選修的過程中可以多選,實行學分互換制度,有助于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展藝術類課程設置,對于加強服裝專業學生藝術修養,對于培養我國優秀的設計師有積極作用。
1.3 所有專業課程融入實踐教學,密切聯系企業,加強鍛煉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是一門實用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所有專業課程都要有實踐環節,做到理論和實踐真正的結合,依托企業培訓、企業實習等多種形式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如與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在專業設置上,針對不同企業不同崗位的需求,各專職教師積極探索服裝與藝術設計、服裝與工藝結構、服裝與現代營銷管理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企業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發揮學生的特征優勢,以培養綜合性較強的專業人才。
2 課程教改和教學實踐創新的具體操作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創新性強的學科,同時也要求學生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有很好的創新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協調能力。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是一種適合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學的有效模式[2]。學生們的創新能力主要來自于對實踐課的知識掌握。怎樣才能有效地架構專業學科的實踐教學體系,并且能夠不斷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和水平,也是當前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發展面臨的問題。傳統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是根據單一學科的教學經驗,比較片面,需要創新發展建立新的教學實踐并不斷完善。
2.1 優化課程結構和課程模塊建設
整理之前本專業所設置的相關模塊,然后根據與市場相結合的原則,增加一些具備實踐性的教學模塊。為了適應面向“社會的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去進行優化[3]。完全實現理論到實踐,實踐到理論的教學結局,使其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2.2 教材與教學設備的優化
首先,我們要明白教材的選擇與運用在教學當中的重要性。這關系到如何讓學生很快地學有所用,關系到是否能夠適應目前的服裝企業。所以,選擇教材和優化教材是必經之路。其次,我們的教學設備的采納。隨著電腦與多媒體的廣泛應用,教學設備也需要進一步改進,隨社會潮流發展[4]。之前,學生要完成服裝設計的割片、重組、變形等內容,需要在紙上完成,費時間與精力,還不夠精確。如今學校提供了完備的教學設備之后,服裝設計教學在電腦中能夠顯示地更加生動、形象。這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賦有濃厚的興趣,也能夠節約學生在實踐中的時間,提高效率。
2.3 開展工作室進行輔助教學
學校可以通過教師所研究的方向不同而具體的設置一些工作室,專門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由老師帶領學生真正地融人整個服裝設計、生產、營銷等實踐過程,這樣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整個過程,最終會有效地提高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
2.4 參賽模式輔助教學
學校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賽機會。事實上,企業也會為了給自己招攬好的人才提供一些參賽機會。這個時候學校要全力配合,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參賽過程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也能讓他們在真正的實踐中得到提高。
2.5 考核模式的多樣化
學校不能再僅僅以書面成績來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考核,應該改進各種方式進行考核。例如,除了考核學生的答卷分數,還要對學生平時的實踐設計、實踐報告、綜合性論文等等進行考核。這樣可以全面地去分析學生的綜合能力,找到他們所具有的有優勢和弱點,讓他們在實踐中進一步改進,提高綜合能力。
3 結論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正面臨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許多行業也會根據國家國情進行無形的改變,包括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三者的角色變換。特別是我國加人WTO之后,我國緊隨經濟環境下的高等教育也面臨一種新的挑戰,如果還是延續之前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我國的高等教育將面臨與社會脫軌的節奏。目前,們社會的崗位也變得多樣化和多變性。為了適應這樣的社會環境,我們必須對高等教育做出實質性的改革。但是這也是一個機遇,我們的服裝業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具備著諸多機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化教學改革,追求“創新與實踐”,本著這樣的原則和思路,才能為我們的社會創造出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于維晶.中職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課程設計研究[J].亞太教育,2015(35):235.
[2]焦亞珂.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工程款式制圖的教學研究[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4,3(11):60-61.
[3]陳嘉毅,宋曉蕾.高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的優化——以鹽城工學院紡織服裝學院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19):128-129.
[4]劉艷梅.面向“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企業培養方案研究——以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為例[J].山東紡織經濟,2014(06):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