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杰
摘 要: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繁榮文化的重要活泉。習近平同志在很多重要講話中都強調了新時代下文化創新的重要性,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導下,從文化傳承和保護、文化自信以及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角度來探索文化創新的路徑。
關鍵詞:文化創新;新時代;路徑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中華兒女以此為傲,中華優秀文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奮力向前。但在國家文化軟實力競爭日漸劇烈的世界舞臺上,我們不僅僅只是強調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最重要的是要進行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繁榮文化的重要活泉。要堅定文化自信,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機繁榮,就要堅持文化創新。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們中華民族經過長期不懈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的思想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同時也指出了,盡管中國已經取得了許多重大成就,但其中也存在許多問題。
一、新時代中國文化創新存在的問題
進行文化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正確認識現有文化當中存在的不足,只有正確審視、定位,才能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才能尋求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第一,經濟效益的過分追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不僅具有引導教育的功能更具有很強的娛樂消費目的性。目前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雖然具有很大的進步,但卻熱衷于模仿與復制,千篇一律的作品出現在大眾眼前,相應地,個性化,新穎的作品非常罕見,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這其中有許多經濟效益在作祟。在追求快速度、快節奏,高收益的今天,更多的人不愿意耗時耗力地發掘新的想法,直接“拿來”顯得更加受歡迎。很多文藝工作者更是樂此不疲,他們在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獲得很大利益,嘗到了直接“拿來”的甜頭,于是,更加不愿意原創,甚至直接從國外買一些文藝節目的版權,這樣能夠迅速地吸引觀眾的眼球提高收視率,以便從中快速獲取經濟利益,這只是眾多文化類事業當中的一個小小例子,類似此種的情況不勝枚舉。這種直接省心省力沒有創新的“拿來品”對于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非常不利,人們在迫切追求文化經濟效益的同時就很容易會丟掉文化創新這一靈魂。因此,要進行我國的文化創新,文藝工作者就要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堅守自己身為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與操守,堅持弘揚與傳承中華文化的同時也要時刻謹記創新豐富中華文化的初衷,切不可因為過分追逐經濟效益而丟失文化原創力。
第二,文化體制的滯后性。一個健全完善的體制才能夠保證這個行業的健康高速發展,文化體制的運作關系到這個民族文化的興衰,文化體制一方面能夠引領文化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能夠規范文化產業的運營。近些年,中國文化體制越來越注重強調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顯然有關部門已經逐步意識到文化產業中存在的問題,但這種意識是有一個過程的,往往是在問題出現很長時間才逐步被關注到,從而才會采取一定措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主要是通過政府的行政干預來實現,這其中就顯現出了文化體制滯后性的弊端。當政府參與干預時,往往此時問題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甚至有可能已經產生了一些糟糕的影響,對社會的發展進步都是非常不利的。文化體制是文化創新的制度保障,只有更具活力的文化體制的出現,才能保證文化創新的活力釋放,才能做到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1]進一步建立健全文化體制,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監督并保證中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二、中國文化創新的途徑
新時代,中國文化要煥發出別樣的精彩,探索文化創新的路徑,著力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升中國文化世界地位,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這將有助于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長盛不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在競爭激烈的世界舞臺穩如磐石。
第一,傳承和保護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生生不息的中華傳統文化今天仍然釋放出源源不斷的獨特魅力,“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2]因此,要進行文化創新必然離不開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中華文化的延綿不斷與數代中華勞動人民的傳承與保護息息相關,沒有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文化創新的道路會兇險艱難萬分,只有保護好傳統文化并加以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才能生息不斷,我們的文化創新才有基礎素材,才能找到創新的源泉。當然,一旦傳統文化得不到很好地保護和傳承,文化創新也會成為無稽之談。傳承和保護是文化創新的基礎,我們應當意識到這一重要方面。為了激發文化創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我們新時代的青年要自覺擔任起文化傳承和保護的大任,為文化創新守護源源不斷的活泉。
第二,文化自信是文化創新的內在動力。習近平同志在許多重要場所反復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僅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而且也傳達出自己的尊崇之意,習總書記在國內外的一些講話中也時時展現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具備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談文化的興盛不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才能夠得以實現。文化軟實力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國家間的文化競爭也日益激烈,文化成為民族實力的重要支撐部分和體現。而文化自信則是一個國家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肯定,只有國民內心對本民族文化保持高度的自信,才能夠激發文化創新,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驅動本民族文化煥發出生機活力,才能創新出更多更豐富的文化,增強民族文化的軟實力,提高自身文化的競爭力。反之,若是對本民族文化自信力不強,國民的思想意志會發生變化,會否認文化價值,從而出現文化迷茫、消沉的現象,這對文化創新的發展將是致命的打擊,文化創新會失去其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因此,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文化創新的內在動力,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促進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第三,博采眾長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文化的交流、借鑒、融合是學習、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過程,也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從本民族文化中汲取精華,是傳承發展;從世界其他民族學習其文化的精髓,是補充提升的過程,文化創新往往是在彼此之間的碰撞中產生。可以說,文化創新不僅僅要從本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同時也要放眼世界,博采眾長,廣納百川,做到兼收并蓄、取長補短。文化是開放的,各民族的文化應加強交流以促進本民族文化活力無限;文化是相通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體現,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反映。我們要屹立于世界文化舞臺并且從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博采眾長,發展堅持秉持習近平文化交流借鑒的理念,以大國姿態吸收借鑒有營養的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做到為我所用,從而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中國新時代的青年一代,我們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博采眾長、立足實踐,面向世界,在實踐中實現文化創新性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十九大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9.
[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 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