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互聯(lián)網產業(yè)飛速發(fā)展,催生了很多新興產業(yè),“校園貸”就是一個典型。“校園貸”是指貸款公司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貸款業(yè)務。雖然銀監(jiān)會等部門已明令禁止未經批準的校園貸業(yè)務,然而由于國家的相關法律和政策還不夠完善,校園貸仍處于灰色管控地帶,亂象叢生。近年來“裸貸”、自殺等事件集中爆發(fā)使得校園貸屢屢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也是當今高等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關注點。本文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發(fā),以《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及在天津外國語大學金融學專業(yè)學生中開展的調查問卷所得數據為基礎,詳細梳理了我國“校園貸”興起的原因及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校園貸”的存在給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危機,進而探討了如何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合理有效應對“校園貸”。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貸;對策研究
一、引言
我們黨歷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將其視為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和中心環(huán)節(jié)。我國高校承擔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始終堅持人才培養(yǎng)正確的政治方向。
近年來,在多數銀行叫停大學生信用卡業(yè)務及新興互聯(lián)網金融理財行業(yè)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以大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網絡貸款平臺(統(tǒng)稱“校園貸”)借機擴位,呈爆發(fā)式增長,并迅速進襲高校。與此同時,與之相關的負面新聞也層出不窮:2016年,網絡借貸平臺“借貸寶”的一份8.75G 的“裸條”壓縮包在網上瘋傳,內含了上百名女大學生貸款時作為抵押拍攝的裸照及視頻,把非法校園貸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同年3月,河南大學生鄭某以28名同學之名網絡貸款58.95萬元用于賭球,失敗后因不堪壓力跳樓自殺……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16年3月至今,全國校園貸詐騙案件受害學生人數上千、涉案金額高達2000余萬。
針對校園貸亂象,2017年5月27日,中國銀監(jiān)會、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guī)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規(guī)定未經銀行業(yè)相關監(jiān)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禁止向學生提供一切形式的貸款服務;且現(xiàn)階段所有網貸機構正在開展的校園貸業(yè)務要一律暫停,對于存量業(yè)務要制定整改計劃,明確退出時間表。但重拳打擊之下,校園貸亂象的余波仍未平息。在2017年7月,又有不少校園貸事件被媒體曝光。
面對日益猖獗的“校園貸”,挖掘其實質、揭露其危害,探討高校如何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危機防范意識,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問題。
二、“校園貸”興起的原因及存在的問題
(一)“校園貸”興起的原因
首先,從“零首付”、“零利息”、“無需擔保”“10分鐘到賬”等極具誘惑性字眼的廣告可見,“校園貸”具有零首付、門檻低、額度大和快捷方便的優(yōu)勢,而且手續(xù)簡單,大學生僅需在網絡平臺提供學生證、身份證、個人學籍信息截圖及自己和家長或輔導員的手機號就能完成注冊和放款。2015年9月北京宜信致誠信用評估有限公司和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聯(lián)合發(fā)布火種計劃——《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該項調查覆蓋了全國252所高校、近5萬名大學生,調查數據顯示,有“8.77%的大學生在資金短缺時候會使用貸款獲得資金,網絡貸款占比近50%”。
其次,大學生群體是最容易被商家瞄準的消費人群之一。一方面,大學生喜歡新鮮事物,消費觀念超前,同時也具有缺乏理性、自制力相對較弱等性格特點,加之現(xiàn)在商家大肆宣揚的消費主義也影響了他們的消費觀和金錢觀,導致他們消費欲望強;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大學生收入來源單一、沒有獨立經濟能力,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費維持日常開銷,這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旺盛的消費欲望。筆者對天津外國語大學金融學專業(yè)177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44.63%的學生月生活費在1001-1500元之間,月生活費在2000元以上的不到8%,92.66%的學生生活費來源是家庭提供,僅有2.82%的學生反映生活費夠用,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的生活費都不寬裕。“校園貸”的出現(xiàn)正好解決了這一矛盾,迎合了學生的消費欲望和提前消費、分期消費的理念。此外,由于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及金融、法律常識,又涉世不深、相對單純,還有父母這一“堅強”的還款后盾,相對來講催賬容易。這些原因使得“校園貸”成為穩(wěn)賺不賠的好生意,因而催生了眾多的網貸平臺。
(二)目前我國“校園貸”存在的問題
1.隱形分期費用高,網貸成為變相高利貸
很多“校園貸”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學生,巧妙地控制利率、打擦邊球、鉆法律的空子,一般年利率會保持在20%以內,放貸利率并未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因此從法律上講可能不會被認定為高利貸。但實際上,這些貸款平臺在收取雙方合同約定的利息之外,還會巧立名目,給利息披上服務費、滯納金、違約金、催收費等外衣,向學生收取遠遠高于原始貸款本息的巨額費用,實質上等同于高利貸。
2.存在暴力逼債等非法經營問題
不僅校園貸款滾雪球似的高利率會把借貸人壓垮,更恐怖的是一些“校園貸”平臺的催款方式。由于這類“校園貸”平臺和業(yè)務本身存在于法律的灰色地帶,因此對于不能按期還款的大學生,放貸方通常不會通過正常的法律程序追回欠款,而是往往通過短信電話騷擾、跟蹤、盯梢,甚至是恐嚇、非法拘禁、公開裸照視頻等極端惡劣的手段摧毀貸款學生的心理防線、逼迫學生還債,極大地威脅借款者的人身自由和安全,亦有涉黑犯罪之嫌。
三、“校園貸”引發(f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危機
非法“校園貸”給大學生帶來巨大的經濟與心理雙重壓力,嚴重危害到高校的安全與穩(wěn)定,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就目前社會上發(fā)生的案例來看,“校園貸”通常會造成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1.增加學生及家庭的經濟負擔。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給予的有限生活費。貸款后,為彌補有限生活費的不足、盡快完成還貸,一部分學生選擇兼職打工,一部分會再通過其他網貸平臺貸款還款,拆東墻補西墻,欠款如“滾雪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2.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意識。由于學生經濟來源有限,因此面對貸款的高額本金及利息費用難免產生逾期還款現(xiàn)象,不少學生因為還款額巨大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yǎng)和信用體系的建設受到嚴重損害。
3.易引發(fā)學生心理危機,導致校園悲劇。不少學生貸款逾期后,或者是因為害怕而不知所措、或者是抱有僥幸逃脫心理,會不敢面對、選擇逃避債務。此時催債者會通過密集聯(lián)系學生本人、家長及輔導員催促還款,輕則威脅、恐嚇,重則跟蹤、限制人身自由、公布裸照,給學生造成巨大心理壓力,易刺激學生出現(xiàn)自殺等極端校園危機事件。
四、高校如何應對“校園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園貸”之所以如此猖狂,除了前文分析的原因之外,學生自控能力不足、缺乏足夠的危機防范意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正視風險,加強引導、教育和管理,提升該類危機事件的應對處理能力。
1.加強日常管理及校內警示宣傳。
高校學生工作者應及時統(tǒng)計、了解、把握學生“校園貸”的情況,并加強校內宣傳,將“校園貸”平臺的利弊、手段、運作方式為學生做一個全面、清晰、客觀的說明和分析。對于已經存在貸款行為或是已經出現(xiàn)貸款逾期的學生,要第一時間聯(lián)系家長,通過家校銜接、合力梳理出合理規(guī)范的還貸流程,爭取將損失降到最小,盡最大可能幫助學生擺脫由“校園貸”帶來的困惑和危機。同時,由于大學生校園貸各類平臺主要通過在各大高校校園內進行鋪天蓋地的廣告海報宣傳、網絡廣告宣傳以及安插校內代理,因此針對校園貸這種宣傳營銷模式,高校應加強校內宣傳管理,做好校內安全巡查,對于校園內的所有廣告宣傳內容和信息做好核實和過濾,并且嚴格管控校園內部的學生代理人。要時刻關注、準確把握“校園貸”平臺的新動態(tài)、規(guī)律等,通過qq、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渠道,及時向大學生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宣傳,讓大學生提高自身防范意識,遠離高利貸產品,避免校園悲劇的再次發(fā)生。
2.培養(yǎng)正確的消費觀,引導大學生理性消費。
網貸進校園,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解一些燃眉之急,或者能幫助大學生增長理財投資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因此不能完全否認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從諸多案例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大學生網絡借貸都是把錢用于買手機、電腦、服飾等享受型或者攀比炫耀型消費上。由此可見,大學生亟待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學會理性消費。學校應加強思想教育,通過主題班會、學生干部培訓會等形式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確立“不盲目、不攀比、量力而為”的健康、理性的消費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消費。
3.加強誠信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風險意識。
“校園貸”現(xiàn)象在校園盛行,反映了學生對消費的需求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同時也反映出學生金融基礎知識、風險意識和誠信意識的缺乏。學校可通過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或開設金融基礎知識、經濟法律法規(guī)等公選課程,普及金融財務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信用意識和契約精神,提高學生的風險意識,消除懵懂的借貸心理,防止掉入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的陷阱,遠離高利貸產品。
作者簡介:萬佳(1988年9月-),女,漢族,山東日照人,天津外國語大學,碩士,助教,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