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仙
摘要: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校必須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力量,將“三幫扶”工作落實,真正全心全意服務于學生和教職工。“三幫扶”育人中,高校尤其要予以貧困生重點關注,根據其個人特點以及存在的個別困哪制定教育措施,予以思想上的疏導、學習上的輔導和生活上的關愛,做到“真落實才是真幫扶”。本文主要通過工作案例分析,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重視貧困生教育,做好“三幫扶”育人工作。
關鍵詞:貧困生;幫扶;扶貧;扶志;扶智
引言: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到“努力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要加強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輔導員工作難免會遇到貧困生,處理好貧困生問題是輔導員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更好地解決貧困生的問題,幫助貧困生解決暫時的經濟問題是不夠的。高校還應加大幫扶力度,尤其是幫扶“志”與“智”,幫助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案例概況
1、案例背景
鄧光(化名),入學以來自卑感一直很強,內向,不敢大膽跟其他人交流,入學時通過QQ告知我,說他想退學。通過與他談話后,他表示先讀一學期視情況再做決定。大一入學時由于家庭經濟困難他獲得過國家助學金,大二評選助學金時,他沒有評選上,后來他通過QQ私聊我。他說“老師,我又想退學了。我這學年拿不到助學金,班上其他同學好像比我富裕都拿到助學金,但我沒有。成績差,我沒有動力繼續讀下去,我想出去打工賺錢,不想增加我父母的負擔?!?/p>
2、應對過程和主要方法
我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找鄧光聊天,約談鄧光舍友及班上其他同學,聯系各任課老師了解鄧光的學習情況,觀察他的日常行為,通過內部調查是否有比他富裕的同學評選到助學金,與家長電話聯系,進一步了解他的家庭情況。他覺得班上其他同學比他富裕是因為同學的手機比他的新,后來通過調查得知其他同學的手機是親戚贈送,家庭也非常困難。通過多次與鄧光耐心談話;長期做好“幫扶貧”“幫扶志”“幫扶智”三幫扶工作;指導他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明確大學目標;做好他的心理輔導工作;推薦他到勤工儉學崗位、申請學院的其他資助;安排學生干部帶動該生參加社會實踐及志愿服務活動;鼓勵他練書法,培養他的興趣愛好,積極樂觀的心態。
3、取得成效
最后,在不斷地推進“三幫扶”工作下,鄧光的學習成績穩步提升,主動協助班委的工作,擔任班會團活動主持人,加入環保協會。連續兩年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和校級獎學金。大三擔任學習委員到現在,對自己的就業有明確方向,立志成為一名專業化的電氣工程師。
(二)案例分析
1、產生原因
從表面上來看這是貧困生的自卑心理導致學生無法安心在學校學習的案例,究其本質我認為是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原本指望申請國家助學金減輕家庭負擔卻沒有評選上,心里對國家助學金的過分依賴心理以及失落心理造成心理障礙,學習跟不上而想退學。
2、問題解決的依據
(1)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突出解決貧困家庭大病、上學等問題。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這同樣適用于高校輔導員處理貧困生工作。高校輔導員除了應該幫扶“貧”,幫助他們聯系勤工助學崗位;通過國家、學院其他資助政策,使他們在經濟上脫貧[1]。接著還應幫扶“志”,幫助他聯系優秀的朋輩進行輔導,明確告訴他們貧困應該成為前進的動力,不應該對國家或學院的資助有所依賴,要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為家庭減輕負擔[2]。最后還應幫扶“智”。這是我們在幫扶貧困生過程中最容易忽略的。每位大學生都應以學業為重,鄧光由于自卑心理以及失落心理導致成績跟不上。我迅速聯系專業教師,向他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并保持跟進,讓他在學業上不斷進步。并鼓勵他積極參加創新創業比賽,引導他多與老師同學交往,突破心理障礙,鍛煉自身的溝通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運用積極心理學引導貧困學生。在學生失落時,我們要采用積極心理學進行引導,進行朋輩輔導。
(3)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有五個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3]。只有滿足低層次的需要才會追求更高一級的需要。該生因評選不上助學金,學業差而想退學,我們作為一線的學生工作者,首先要明確他是處于哪個層次的心理需要。根據分析,他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通過聯系家長,父母給予他信心,家校聯動給予他歸屬感。我們還要傾聽他,尊重他,從實處為他們著想,才能引導他們一步步追求更高的自我實現。
(三)案例啟示
貧困生的幫扶是輔導員工作的重要課題,在“三幫扶”工作中,我得出以下啟示:
1、要有耐心地關愛貧困生。在新生入學時可通過綠色通道的申請信息建立貧困生信息庫。其次,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走訪學生宿舍,在班級中成立以學生為主體的“關注”小組(不含貧困生),動態了解學生情況,并做定期匯報[4]。
2、公平公正地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化“被動”資助為“主動”資助。按困難等級以及學生的綜合表現,明確學生的需求以及學校實際情況,主動幫助貧困生通過合理渠道獲得資助。
3、利用新媒體關注他們,做到“細”“準”“信”。通過新媒體細心了解學生的家庭、學習情況,精準把握學生的動態,相信我們有能力幫助學生走出貧困。
4、認真做到“三幫扶”相結合。在新形勢下,貧困生的貧困不僅僅停留在經濟方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貧困最致命的往往是精神和心理的貧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幫扶“志”是做好貧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讓他們樹立信心[5]。通過校園文化熏陶,充分挖掘網絡平臺,變被動為主動地開展貧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幫扶“智”是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掌握本領。學院及任課教師、輔導員三者間緊密聯系,關注貧困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引導幫扶貧困生到企業進行專業實習或頂崗掛職,提升專業知識能力[6]。另外,積極引導貧困生創新創業,走到基層,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社區貢獻力量。
對于貧困生的“三幫扶”工作是長期的,在這個過程中,會因為貧困生幫扶體系的不完善而感到壓力重重。但是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學生減輕經濟上的壓力,疏導學生的心理壓力,在學業上給予關懷和指導,真正做到“三幫扶”,幫助其實現自立自強、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參考文獻:
[1]陳祥云.高?!皩W困生”精準幫扶機制研究[J].高教學刊,2017,11(24):58-60.
[2]宋杰.新時期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探索——以入黨積極分子幫扶制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6,02(16):144.
[3]楊建平.“三幫扶”助力貧困女孩圓夢[J].人口與計劃生育,2016,13(06):59.
[4]李志鋒.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工作現狀與對策[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2(01):55-58.
[5]王寶海.把三幫扶工作落到實處[J].吉林人大,2014,20(08):23.
[6]林麗.長嶺:扎實開展“三幫扶”工作[J].勞動保障世界,2014,1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