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昊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壓反腐態勢,“政治生態”日益成為人民關注的焦點。高校作為培養黨和國家建設者、接班人的主陣地,在新常態下加強高校政治生態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具有重要意義,準確把握高校政治生態的內涵及其影響因素,努力實施良好的政治生態建構策略,這是高校在全面從嚴治黨環境下提高黨建工作實效的必然要求和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
關鍵詞:政治生態;內部環境;構建
一、高校政治生態解析
何為政治生態。“政治生態”一詞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月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第一次提出來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所謂政治生態,不是一個孤立的、單獨存在的概念。需要我們借用生態學觀點對影響政治的因素、組成政治系統的各子系統間的相互關系及政治系統同外圍社會系統、文化系統系統等加以整體的分析。對此,有學者認為“政治生態是指一定政治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政治系統與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所形成的生態聯動,體現了黨風、政風、社會風氣。” 這種解釋就將“政治生態”納入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系統中來考量。這也和當前黨中央提出的黨管一切的概念有著方法論上的一致性。
高校作為整個社會生態環境中的子系統,高校的政治生態環境就是當前社會政治生態環境的縮影,是“黨風、政風、校風、教風和學風”的集中體現,并受到來自高校內部和外部綜合因素的影響。外部因素主要涉及當地社會風俗、文化積淀、經濟發展等方面,它決定了高校政治生態的大氣候。高校作為其中的子系統,處于被動影響的地位。高校政治生態的內部環境涉及制度建設、黨的組織建設、監督機制、教師管理和意識形態宣傳等五大方面,這也是本文將闡釋的重點內容。
二、影響高校政治生態的內部環境
高校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對內部環境間作用的發揮起著決定性作用。除去外部環境的干擾,厘清內部環境中各子系統對高校政治生態環境的影響才能對癥施策。
一是制度建設。它既包括決定高校發展的頂層制度設計也包括對黨的有關制度的貫徹落實。其中頂層制度設計包含了學校發展目標、運行模式、機構設置、機構運行等。黨的有關制度包含了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制、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末位表態制等。它是高校政治生態所有內部因素的核心也是基礎,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是黨的組織建設。黨的組織建設不僅包含了黨員發展培養和管理、各級黨組織建設、組織生活會和民主生活會制度,還包含干部的培養選拔任用等。該因素是高校政治生態良好與否的重點和難點。
三是監督機制。近年來,高校反腐的案例不斷增加,說到底就是制度的籠子沒有扎緊。紀律監督檢查機構的“守門員”和“裁判員”的雙重作用沒有有效發揮。對“制權、管人、控錢”三個環節的監督沒有到位,導致學術腐敗、小官巨貪的問題不斷出現。
四是教師管理。教師作為高校教書育人的主體,是容易被忽視的因素。高校缺乏師德一票否決的決心和魄力。這其中不僅包含了普通教師和黨員教師,更包含了黨員干部。當教師在師德方面出了問題,
極易導致學校風氣混亂、師生關系失調。
五是意識形態宣傳。高校政治生態內部存在著相對穩定小氣候,意識形態宣傳是直接影響小氣候的關鍵。當前,部分高校在宣傳黨的重大方針路線時存在不積極甚至是出現了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相悖的錯誤傾向。這種負面影響歸根結底是學校領導班子的“四個意識”淡化,背離了黨管一切的根本原則。而意識形態宣傳不單單是停留在表面的政策展覽,更是自上而下、由內到外的政治理論學習,是不斷提高高校各級領導干部政治站位和黨性修養的必備手段。
以上五種環境因子基本涵蓋了高校政治生態環境的各個層面,它們共同作用又相互影響,每個因子出現問題都會給政治生態帶來巨大創傷。
三、高校政治生態建構策略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政治生態的建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上述五種環境因子間的相互作用要以制度建設為核心、以黨的組織建設為重點、以監督機制為保障,以教師管理為抓手、以意識形態宣傳為手段,共同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一是抓好制度建設,強化政治生態建構的頂層設計。要構建良好的高校政治生態,必須加大從嚴治黨力度。按照要求抓好各項制度建設這一核心。要認真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制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等制度,堅持高校黨委承擔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主體責任。要不斷完善高校的運行模式和管理模式,強調責任意識,形成各級黨組織、職能部門上下貫通、層層負責的運行和管理體系,構建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為構建高校良好政治生態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抓好黨的組織建設,嚴明黨的組織紀律。良好的政治生態從抓好黨的組織建設開始。要不斷嚴格規范高校黨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組織和管理程序。要不斷提高組織生活會和民主生活會的質量,要自覺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形成團結和諧的黨內同志關系。要不斷嚴格黨員干部選拔任用標準,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機制。同時要不斷加強各級黨組織建設,真正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三是完善監督機制,扎緊制度的牢籠。“一個地方、一個單位政治生態好不好,有兩個直觀標尺:一看黨員干部作風好不好,二看有沒有腐敗問題。” 高校不斷完善監督機制,是確保政治生態良好的保障。要真正發揮紀律檢查和監督的作用,紀律檢查部門要始終把紀律挺在前面,善于抓早抓小。要不斷加強監督執紀問責,敢于向高校各種違紀行為開刀。要抓住“關鍵少數”盯緊“一把手”。要堅決維護各項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升。
四是強化教師管理,不斷加強師德建設。教師作為高校一切活動的主體,是高校政治生態環境中最活躍的影響因子。教師不僅包括授課教師,更是從廣義上包含了管理人員、教輔人員和黨員干部,他們是高校各項決策的直接執行者。高校要不斷加強對教師的管理和約束機制,成立專門負責教師管理及師德獎懲的教師工作部。嚴格執行教師“六條禁令”,落實師德建設“七條紅線”,教育引導教師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五是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多手段提高政治宣教效果。高校是思想意識活躍、多元價值觀疊加的場所。高校教師由于文化程度較高,接觸的思想多元化,我們并非排斥思想之爭,但必須要堅持當前社會正確的主流思想和黨的意識形態。要通過多種手段加強和豐富政治宣教的效果和內容,提高主流意識形態的控制力和引導力。讓高校真正成為有思想之辯但由堅持正確方向的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