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曉娟
【摘 要】 教學管理要從尊重出發,要尊重教師人格自尊的特點,尊重教師的勞動特點,尊重教學自身的特點,尊重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教學管理如果從尊重出發,就會創造出藝術。
【關鍵詞】 尊重;人格自尊;教師勞動;教學特點;學生發展特點
尊重體現的是一種人格平等,它是人與人交往的一條基本準則,只有尊重別人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尊重也是管理的出發點,只有受人尊重的管理,才會讓管理出彩。教學本身是一項藝術,教學管理更需要藝術。教學管理如果從尊重出發,就會創造出藝術。
一、尊重教師人格自尊的特點
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這是教師的基本需要,也是學校人際交往的一條準線。一些學校實行的推門聽課,教師從心理上并不是接納,常常以指導作業、課堂檢測、自學看書等方式來抵觸。因為教師會覺得這樣的聽課實際上是一種監督,更是一種不信任的表現。如果管理者以共同研究某課型或某章節的教學為目的,提前與教師約定聽課,也許教師會覺得這是一種關心、指導或培養。
教學管理不應該以監督或甄別為出發點,而應該是建立一個有利于每個教師發展的平臺。這就要求在教學管理的機制建立上,必須樹立教師立場觀,以促進每個教師的最好發展。一方面要尊重教師的發展需要,使每個教師在公平的平臺上競爭。如學校有一次教師外出學習的機會,而渴望學習的教師比較多,如何決定這個人選呢?學校不能強調教學質量好、有指導能力的才去,這樣會給一些要求積極學習的老師造成心理傷害。除非是專業性比較強,又必須相關專業的教師去培訓的,學校可以指定外,外出學習人選可以通過抽簽、競賽、游戲等方式來確定。另一方面,要尊重教師的客觀差異,從教師的實際出發制定相關的制度。如在績效工資的分配上,有的學校把教師的教學效果、工作量、教育科研、論文發表等一并納入分配范圍,那些踏踏實實搞教學工作但又無力開展課題研究的教師,就會產生異議,從心理上發生抵觸。認為科研成果、論文發表是教師額外的工作,不應該作為績效工資分配指標。為此,學校可另行制定一個教育科研成果獎勵辦法,既可以鼓勵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和經驗總結,同時又尊重了教師的這種勞動差異。
二、尊重教師的勞動特點
教師的工作是一個智慧型的勞動,它與教師的知識結構、教育理念等密不可分。不同層次、不同思維方式的教師,他的教學行為方式是有區別的。如備課,有的喜歡查閱大量資料,搜集大量的信息,做到課堂上能夠深入淺出。有的則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認真思考。有的喜歡寫出長篇教案,有的則喜歡在課件設計與制作上下功夫,還有的喜歡在教材上圈點、批注、勾畫等等。又如,在教學實踐與反思上,有的教師教學效果一直較好,所教的學生發展也很不錯,很受學生喜歡,但就是不善于總結提煉,從沒有發表過一篇經驗論文。有的教師教學效果雖不是很突出,但善于總結,經常發表文章,做課題研究,往往獲得的交流、培訓、晉職晉級的機會較多。
教師的這些勞動特點在教學管理和教師中常常帶來一些爭議。就備課而言,為了便于考核,學校往往重在教案的書寫要求上,把不同教師的風格統一到一個格式上,這樣就勢必造成教師的心理不適,從而產生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一些矛盾。就教師的教學實踐特點而言,也容易使教師之間產生對立情緒。大家會認為,教好書的并不一定是會寫會總結的,會寫會總結的也不一定是教好書的。
其實,用一個模子要求教師備課,本身就不符合教師的勞動特點。教師因為能力素質及教學風格的差異采取的各種不同的備課形式,正是一種個性化的表現。就備課本身而言,實質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益。當一個教師形成了自身的教學風格,他關注更多的是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學生的學情;當一個教師走上講臺不久,他關注的重點是對教材的理解和教法。因此,教學管理應該張揚教師的個性,而不應注重形式上的統一。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師生的發展,而不是監督教師的行為。
尊重教師的勞動特點還在于對教師的引導培養。如果一個教師本身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就是缺乏理論成果,而在評職、晉級上受限制,他會感覺一輩子的勞動成果沒有得到尊重。假如我們幫助這類教師總結提煉他的經驗,并廣泛交流,同時給予一定的學習培訓機會,教師會有一種成功的自豪感。因此,注重引導培養,對教師提供必要的幫助支持,是尊重教師勞動的一種更好的方式。
三、尊重教學自身的特點
教學的實施會受到班級學生情況、教師個人素質、學校教學文化及教學的設備設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就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工作不可能千篇一律,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為此,教學管理就不能囿于框框套套、立規制矩,更不能用某種固定教學模式束縛教師的手腳,而應從教學的思想上去引領,在課程建設、教師培訓、教學改革、教育科研、教學評價等方面認真思考和研究。
某校提出了“快樂學習,自主發展”的教育理念,學校不是在快樂教育的具體模式上煞費苦心,而是在營造快樂學習、自主發展的環境上深入思考。如在教師培訓上,積極引導教師學習討論,以達成理念上的共識。在教育行為上,提出“尊重孩子人格,放開孩子手腦,培養孩子興趣,引導孩子行為”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上,強調“教師要善于營造孩子表現的氛圍。要讓孩子在愉悅中學、活動中學、合作中學、實踐中學、欣賞中學,以激發孩子的靈性,促進孩子的最好發展”。在校本課程的建設上,從人文、社會實踐、藝術、體育、教材拓展等多方面,為孩子搭建多元的可供選擇的學習平臺。此外在師生關系上,強調“當孩子喜歡的老師,做老師欣賞的孩子”。教學質量的評價,也不僅是用考試去衡量高低,還通過學生的能力展示、質量匯報活動、抽簽、搶答等多種方式觀察教師的教與學生的發展。這樣的教學管理,既給教師指出了教學方向,又沒有束縛教師的手腳,有利于張揚師生的個性,鼓勵每個教師做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教師。同時注重營造一種氛圍,使教師主動積極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或理念。
鼓勵教師學習、研究、實踐、創新,把教師的智慧引導在教學的改革和發展上,這才是教學管理的藝術。
四、尊重學生發展的特點
教學管理要立足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營造學習環境,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
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兩個:一是學習習慣,二是學習興趣。可以說習慣影響未來,興趣成就人生。有研究表明,人的很多習慣都是在小學四年級以前養成的,即使到了初中、高中、大學,這些習慣都沒有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學生對學習有興趣,積極性高,就能發揮全部才能的80%~90%;反之,他的才能只能發揮20%~30%。
在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上,諸如讀書、傾聽、討論、質疑、合作、探究、實踐、作業等習慣的養成,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學生平時的學習實踐,都應是教學管理者關注的重點,要引導教師做具體的指導培養。一些有經驗的學校非常注重習慣的養成,包括不同場合學生說話的音量、上公開課或走班上課應該注重哪些禮節、對不同的人應該如何稱呼、學生到學校應該做好哪些事等等,都有明確而具體的規定,操作性非常強。
在學生興趣的發展上,教學管理者應該思考學生興趣的發展與哪些因素密切聯系,諸如學校環境、師生關系、成功的心理感受、教師的引導呵護等。如何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興趣發展的校園環境,建設一支支持孩子想法、張揚孩子個性、引導孩子行為的優秀教師隊伍,搭建一個讓孩子充分選擇、充分表現、充分發展的校園平臺,則是教學管理的著力點。
教學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師生的最好發展。如果我們的出發點是尊重教師人格的自尊,尊重教師勞動的個性特點,尊重教學自身的規律,尊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教師就會多一份自尊,學生就會多一份自信,教學就會多一些精彩。
【參考文獻】
[1] 李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 郭建華. 淺談教學管理[J]. 新課程(小學),2017(4).
[3] 趙明福,張榮輝. 教育教學管理與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 劉錦霞. 教學管理的三個層次淺析[J]. 少男少女,2017(12).
[5] 胡玉棠. 優化教學管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J]. 新課程(上),2017(6).
[6] 李寧貴. “尊重文化”驅動學校跨越式發展[J]. 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7(8).
[7] 牛懷德. 學校管理之“中心論”——陳自鵬老師教育管理思想解讀[J]. 天津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