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瑩瑩
【摘 要】 《新課程標準》更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更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而朗讀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味、價值觀的培養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是活躍課堂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讀”中品情,學生對于文章情感的品悟就不會淺顯,而是“漸入佳境”。
【關鍵詞】 中學語文;朗讀;教學案例
教材分析
課文《貓》為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選編了六篇描寫人類的生存伙伴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了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里折射人類的生活軌跡。《貓》一文語言樸實但內容豐美。歡樂與辛酸、關切與憤恨、厭惡與內疚,隨著三只貓的故事無形無聲地在字里行間流淌,直流到讀者心里。樸質的筆墨和平淡的敘事讓學生能夠順利進入課文,但品讀文章的深層情感和意蘊,還需要下點功夫。
學情分析
1. 七年級的學生在情感上能夠表現出對動物的親近和欣賞,但流于表面,對其命運往往關注較少,人與動物之間的矛盾不能深入思考。人類始終面對如何和動物相處共存的話題,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還需要引導和培養。
2. 隨著文本篇幅的加長,要求學生能在文章中迅速提煉所需要的重要內容,很多孩子還停留在指讀和唇讀階段,在文本學習上需要不斷強化和訓練,并勾畫出重要語句,邊朗讀邊思考。學生概括文章大意沒有章法可尋,對文章的中心理解稍膚淺。這和他們的思維發展階段相吻合,也反映在寫作與表達中。
案例片斷
課堂實錄一:生命之美與命運之悲——走近貓
教師:文章講了幾只貓?一個愛貓的家庭最終“永不養貓”,其間發生了什么事情?帶著這些問題,我請三位同學來朗讀這三只貓的故事,其他同學聆聽并在書中勾畫批注,從三只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和結局等方面來說說這三只貓的故事,體會他們的“生命之美與命運之悲”。(學生積極舉手,躍躍欲試。)
學生活動:三位學生依次朗讀課文,其他學生勾畫批注。
教師:通過這三位同學的朗讀和自己的批注,你能簡要講講這三只貓的故事嗎?
學生1:我家養的第一只貓是從隔壁要來的,花白的毛,跟白雪球似的,很可愛。后來不知怎么瘦死了。
教師:這個故事講得怎么樣?
學生2:比較完整,如果能加入生動的描寫更好。
教師:好的,希望下一個講故事的同學能生動些。
學生3:我家養的第二只貓是母親從舅舅家要回來的,渾身黃色,較第一只貓更有趣更活潑。但似乎太活潑了,有一天竟然被別人抱走了,真是可惜。
教師:講得很具體,也比較完整。哪位同學來講講第三只貓的故事?
學生4:第三只貓是我們從門口撿來的,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大家都不喜歡它,它不活潑,好像具有天生的憂郁似的,在我們家若有若無。后來,我家養的一只芙蓉鳥被咬死,我們都懷疑是它干的,我在一氣之下棒打了它,后來它死在鄰家的屋脊上。
教師:請坐,這位同學講的怎么樣呢?找同學點評一下。
學生5:我覺得他講的不僅完整生動,而且有重點,如果能把芙蓉鳥事件那部分再講詳細一點更好,畢竟文章寫了很多字。
教師:嗯,我同意你的觀點,這一塊兒下面我們也會重點講到。
教師:從這三只貓身上,我們既感受到了它們生命的鮮活與美麗,個性的不同,又看到了它們悲劇的命運,不同的貓,經歷不同,我們對它們的情感也不同。
(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概括、提煉,并不斷修正,摸索概括文章的方法。)
反思
這是教學過程中涉及到朗讀的第一個部分,三個學生分別朗讀課文,其他學生在聆聽和批注中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整體的了解。三位學生朗讀時聲情并茂,為下一個環節品味情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朗讀比默讀印象更為深刻,也不容易漏掉細節,所以學生在概括文章內容時顯得更為直接和快捷。但是因為這篇文章篇幅較長,雖然這一環節設置的目的已經達到,但是卻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能否將全文朗讀變為段落朗讀呢?
課堂實錄二:養貓之樂與失貓之痛——品讀貓
品味“我”對于三只貓的情感是文章的重點之一,尤其是第三只貓,傾注了作者尤為復雜的情感。學生體會和理解這一部分時,朗讀并對關鍵詞句反復朗讀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教師:貓亡失的痛苦確實讓人難受。那為什么第三只貓的亡失比前兩只貓更難過得多?這一部分是作者花了不少筆墨來寫,我們再來讀一讀,細細品味其中的情感。
學生活動:學生齊讀
教師:我為什么會冤枉這只可憐的貓?
學生:果然一只鳥是死了,羽毛松散著,好像曾與它的敵人掙扎了很久。
學生:它躺在露臺上曬太陽,態度很安詳,嘴里好像還在吃著什么?
教師:請大家注意“似乎”“好像”,對于這種似是而非的表現我的判斷是什么,你發現了哪些詞句表現了我和家人的毋庸置疑的判斷?
學生:“一定”,“ 真是”,“ 還能有誰?”。
教師:你找的很準確。能否將這幾個句子為大家朗讀一下?
學生活動:學生朗讀個別句,傾注情感,其他學生點評并反復朗讀體會。
教師:除此之外呢?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學生:貓的丑,憂郁,好吃懶做,我們不喜歡它。
教師:我們不喜歡它就把本不該有的罪名加在了它的頭上,隨意下結論,這叫什么?
學生齊答:妄下斷語
教師:我的良心受傷了,比起前兩只貓的亡失,我更難過,只是因為我冤枉了它嗎?
學生:因為它無法辯訴,而且后來死了,我永遠也無法彌補。
教師:原來是這樣,怪不得我家為什么永不養貓了。請大家注意投影上老師摘錄的三句話,你發現共同點了嗎?你覺得重音應該發在哪些字上?
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
都是針,刺我的良心的針!
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
學生:都是感嘆句。重音可以放在“是”“都是”“永無”上。因為這幾個字詞最能表現作者的后悔之情。
教師:好的,那我就請你把這三句話朗讀給大家聽,注意語氣語調及重音。
生:我覺得重音還可以放在“開始”“針”“機會”上,這幾個字詞也能表達出作者充沛的情感。
教師:我覺得也有道理,那么你體會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能否把它讀出來?
……
教師:最后我們全班配合朗讀這幾句話,品一品作者內疚、難過、后悔、自責的心理。女生齊讀第一句,全班重復“我是錯了”;男生齊讀第二句,全班重復“刺我良心的針”;全班齊讀第三句,然后重復朗讀第三句。
(學生反復循環有重點地朗讀這三句話,班級氛圍達到一個高潮,作者的復雜情感在朗讀中深刻體現。)
反思
這個環節是品味文章情感的重點,雖然對于三只貓作者的情感有所不同,但前兩只和第三只形成了對比,對于第三只貓的情感也更為復雜和充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以“讀”促講,“讀”中品情,并反復讀,分角色讀,邊讀邊品味。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學生們躍躍欲試,從枯燥的文章解析中解放出來,大聲朗讀,帶著情感朗讀,文本生成更加直接有效。這也為下一個環節“貓之命運與人之得失——感悟貓”這一難點的順利突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案例反思
二千多年前的荀子就有“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的說法,很注重學問的曾國藩也曾經說過:“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通過朗讀中情感的宣泄和語言的變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情,繪聲繪色地表達出來,易于接受和理解。中學生如若自控能力不強,在默讀中難免有大腦走神,開小差的情況,以至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細節。所以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并應反復探索實踐,發揮語言的感染力,直至形成自己的特色,促進文本的生成。
回顧這一節課,我的收獲主要有以下幾點:1. 思路明確清晰。以三個板塊串起貓的故事和人的情感,并引導學生體悟道理。其中“生命之美與命運之悲”是從貓的角度,“養貓之樂與失貓之痛”是從人的角度,最后落實到“貓之命運與人之得失”,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三個板塊又不是割裂開來的,既有內容和情感上的關聯,又有朗讀品味的呼應。同時,這三大板塊:講故事、品情感、悟道理,也和寫作方法結合,貫穿課堂始末,給學生以表達方面的有益啟示。2. 情由“讀”生,漸入佳境。對于作者情感的品味和理解既是文章重點,又是難點。傳統的授課模式無非是進行字詞句的解析。學生容易陷入枯燥無味的應試訓練。本課我著重貫徹了以“讀”代講的方針,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反復循環讀相結合。學生對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也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漸入佳境的過程。尤其是作者對于第三只貓情感,直接關聯到本文的寫作意圖和作者的精神意志。這一點是有難度,對于初一的學生們來說,還不能由動物的命運關切到人的命運。這時就特別需要情感的深刻體會。采用朗讀的方式,課堂更加活躍,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對于他們語言表達能力也是一種培養和提高。3. 忌舍本求末,始終以語言品讀為根本。語文課堂,即使是設計了一些激趣的語文活動環節,但始終應以語言的品讀為根本。所有教學設計的環節都是以此為基礎的,教師的發問和引導始終應該圍繞文本的深度解讀而展開。朗讀也不例外,并不是為了讀而讀,也不是“擺花架子”,而是為語言理解和表達服務。這樣,課堂才顯得實在、有效。
本節課最大的遺憾是個別語文活動設計預留的時間稍微欠缺,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非常高漲,討論異常熱烈,耽誤了不少時間。
情由“讀”生,以“讀”促教,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朗讀在閱讀和語文教學中的方法和作用,以期初中的語文課堂生動活潑,漸入佳境。
【參考文獻】
[1] 詹澤. 中國語文朗讀指導手冊[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6.
[2] 趙介平. 朗讀的魅力 語文教師實用指南[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3] 張海燕. 做一個會朗讀的語文教師[M]. 北京:語文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