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時代化:秉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優良傳統
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轉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秉承思想政治教育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堅持主導性,發展民族性,彰顯時代性。
文化轉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信仰屬于文化的范疇,文化的問題與困境,應首當其沖用文化加以消解。真正地解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的危機和問題,需要文化路徑的轉型和有益構建。當前大學生信仰培育出現問題的原因,有社會發展的急劇變化引起的文化危機,還有大學生在多元文化熏陶影響下帶來的信仰選擇的多元化和信仰需求的復雜化。因此必須從兩個層面,從文化轉型的視角,加以合力推進。在國家層面,強調的是先進文化的價值引領;在社會層面,要注重文化培育環境的改善;從歷史上看,要在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推陳出新;從高校現實來看,主張從學術、制度、環境和精神等方面入手,整合優化資源。
先進的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的方向和旗幟,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先進文化的引領。信仰的實質是心靈的敬畏感,信仰現實體現的是理想信念,信仰教育的關鍵在于實現心靈的敬畏感和理想信念的高度統一。當前大學生信仰體系的思想基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也是全黨全人民團結奮斗共同的思想基礎,為大學生信仰培育指明了方向,是大學生信仰培育的前提和基石。大學生信仰培育不僅要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還要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理想融合起來,在國家理想實現的同時實現自我的價值。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了重要闡述,并對這一重大戰略任務進行了具體部署。在2014年的“五四”青年節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和說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這個概括,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在大學生信仰培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在全社會營造先進文化正面引領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凝練,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包括大學生在思想、情感、心理和行為上的認同。只有認同和接受,好的理論存在才能產生實效。也只有這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育才能接地氣,才能取得實效。
方式轉型:希望培育、能力培育、效用培育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轉型的關鍵在于思想認同信仰培育的合理性,能夠將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即要進行“希望培育、能力培育、效用培育”。
鄧小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它要求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這里“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培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能力和效應培育”。當大學生學會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態度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體驗到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對自己成長、成才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深厚情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確立才有了深厚的根基。
方法轉型:問題式、反思式、體驗式
發揮馬克思主義信仰培養的引導和激勵作用的重要手段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方法的轉型。當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的效果不明顯、培育目標實現參差不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的方法單一、死板。因此,完善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的方法,能夠有效提升信仰培育者的業務水平,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的實效性,真正改善當前高校大學生信仰培育的現狀。
“問題式、反思式、體驗式”的信仰培育方法是以師生共同探究來促進大學生自覺主動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反思探究能力,通過親身經歷和實際體驗去解決問題,研究未知,獲取新知,樹立信心,培養對馬克思主義的情感和信仰的一種方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具有探究性。信仰的培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大學生為中心”,使得學生能夠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歷練,以獲得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大學生的科學素養。
其次,具有開放性。開放式融入社會的馬克思主義課堂,能將有限的甚至枯燥的教學實際和教材內容轉化為無限的學習時間和豐富的學習內容,將有限的語言轉化為無窮的意義,不但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育提供了一個真正自由廣闊的學習環境,也為學生質疑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社會化:構建新型的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體系
當代世界日新月異,人類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中國社會轉型加速,各種社會思潮不受時空的限制涌入了大學校園,深刻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狀況。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必須朝著社會化方向發展,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的實效性。
培育生活化
沒有以生活為中心的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是死培育。生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頗具生命力的信仰培育渠道。大學生對各種生活充滿了熱情和好奇,生活既是他們信仰萌芽的地方,也是他們不斷踐行信仰的地方。在信仰教育下,生活不應只是放任自流的日常生活狀態,而應該是既包括生活狀態,又超越生活常態的生活世界。高校要在與馬克思主義思想主旋律一致的前提下,創設營造豐富多彩的滿足大學生心理需求的校園人文生活情境,為大學生提供更加立體豐滿的多維度多重校園生活體驗。
培育文化性
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既有非常鮮明的政治性,也有非常濃厚的文化性。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文化,即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切實融入大眾文化傳播過程中,通過大眾文化有效的傳播方式、變現形式和運營機制,實現與大眾文化的有機結合,從而促進大學生在文化接受過程中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目的。
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文化,通過借助文化特有的傳播途徑和方式,能夠促進馬克思主義信仰吸引力的增強,有助于推動信仰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從而提升培育效果。
培育快樂化
快樂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情感需求。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快樂化是指在大學生信仰培育的過程中,嘗試走進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大學生的內心情感,引導他們在愉悅的心靈中快樂地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從本質上看,馬克思主義信仰也應該是快樂的。促進大學生全面而自由地發展,這其中包含著積極、樂觀情感的培養,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的根本目標。事實上,積極的心理狀態來自樂觀的情感、情緒,能夠促進大學生的認知和行動。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要努力還原、增添馬克思主義的快樂色調。
網絡化:占領大學生信仰培育的重要陣地
當前中國社會最大的網絡群體是大學生。隨著手機和網絡信息化的普及,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得知識與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必須充分利用網絡對學生的吸引力,占領大學生信仰培育的重要陣地,嘗試通過網絡途徑來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育。
校園網絡資源優質化
大學生信仰培育要真正把校園網絡作為主陣地和制高點,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網站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促使校園網絡從形象、內容和運作模式上進行資源優質化。
在形象上,要增強校園網絡的親和力和時尚感。我們不缺乏正面的馬克思主義網絡宣傳,但是好的宣傳要依靠好的影響力。因此,必須把時尚感和親和力,作為打開大學生信仰培育的校園網絡大門的鑰匙。我們應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以及和平性等特點,挖掘互聯網的潛力,結合學生實際和時代要求,促使我們開展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活動時更富有針對性和吸引力。
在內容上,要緊緊抓住大學生上網的需要,為大學生提供有吸引力、優質并且集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內容。例如,可以像我國的西南大學一樣建立至善學習網絡教學平臺,分配一定的課時進行網絡平臺學習。完善網上黨校、團校、共青團聊天室等紅色網站。由于紅色網站太過嚴肅,多數是說教性內容,大學生對此缺乏興趣,因此必須提高內容的鮮活性和欄目的針對性,在更新的及時性和數字的娛樂化上下功夫,讓聲情融匯、圖文并茂的網站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積極性。
在運作模式上,從過去單一的引導向引導與互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轉變。網上信仰教育如果沒有自我教育,就是沒有實效的形式化教育。優質網絡資源還要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向互動,有引導有互動,在互動中引導,在引導中互動,最終將馬克思主義信仰轉化為學生的內力。
網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
網絡在為大學生信仰培育打開一扇大門的同時,也給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帶來了挑戰。網絡的開放和無約束性使各種不良信息大肆傳播,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高校如何加強對校園網絡的管理,利用現代技術管理,對網上的信息進行甄別,屏蔽不良信息,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地利用手機網絡,防止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侵蝕大學生的心靈,為大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創造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這是高校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筆者認為,應對這一難題,高校應該建立專業化的網絡輔導員隊伍。